“主持正义者,必有大放异彩之日。”
墓志铭的启示
墓志铭,是古人记述生平传略,留名后世的一种诔文。思想境界不同的人对这种身后名的态度也不同。唐代有位叫吕温的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有盛名,官位很高,他家有一条规距就是“碑志不假于人,皆子孙自撰”,原因就是“欲传庆善於后嗣,儆文字之荒坠。”宋代大诗人陆游,对墓志铭的态度是“自记平生大略”授与子孙,“溢美以诬后世,岂吾志哉!”不愿以不实之辞诳后世人。这都是“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的行为,自身磊落,不浮名于身后。
墓志铭多请人作。也有不愿为人作“溢美”之辞的和不得已为人作铭的。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讲到有位叫胡汲仲老先生的事。当时有位罗司徒奉钞百锭,请胡仲汲为其父作墓铭,先生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当时他家正缺粮,儿子和朋友都劝他接受,但他坚决却之,表现出他“刚介有节”的品格。而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是一个有时不得已委心为人作铭的人。韩愈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地位,他的散文、诗、赋都有很大成就。他一生中,也应人之邀写过许多墓志铭,有时是违心地吹捧死人,以致有“谀墓”之讥。据说有个叫刘叉的人,曾公然拿走韩愈为人作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数斤而去,还说:“这是阿谀墓中死人得来的钱,不如给我姓刘的祝寿吧!”韩愈本人对这类事也感到厌恶。他曾说过“大好则大惭,小好则小惭”的话,就是每受到赞扬时他反而感到惭愧。
尽管韩愈为很多人作铭,但真正象柳宗元那样为后人称道的有几个呢?有的人不用说经不起历史的淘汰,恐怕连一时的声名也难维持。而真正有实绩的人,何需靠别人的吹捧呢?宋朝以诗并称的“苏黄”之间有这样的轶事:有一次,苏轼在孙莘老处,看到黄庭坚写的诗,苏轼“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当孙莘老告诉他黄庭坚其人后,要东坡为之扬名。东坡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可见,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努力充实自己,尽管有时不被人理解,但终有大放异彩之日。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自己用诗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我们每个人都应树一座人生的纪念碑,建造者应是自己,而不是靠别人。
陆游《家训》的启示
读明朝叶盛的《水东日记》,内载陆游《家训》一篇,颇受益。择其要意,与识者共赏。
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爱国爱民之心溢于诗句。同时,他又是一个正直、有高风亮节的人。从《家训》中略知一二。
陆游在《家训》中说:“墓有铭,非古也。吾已自记平生大略以授汝等,慰子孙之心,如是足矣。溢美以诬后世,岂吾志哉!”
“溢美以诬后世,岂吾志哉!”何等磊落的胸怀。古时稍有地位名望的人,平生本没有多大建树,但晚年却用重金请人写下碑铭诔文之类,以求留名后世。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没少干这难为情的事,以致被人讥为“墓谀”。而陆游一反古人这种世俗鄙念,不以不实的美名欺骗后世。为防止“溢美”,他还亲自撰写了平生大略,留给后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也昭然于后世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人生才固有限,然世人多不能克尽其实,至老必抱遗恨。吾虽不才,然亦一人也。人未四十,未可著书,过四十又精力日衰,忽变衰老,子孙以吾为戒可也。”
这是一段劝人及早奋发的话。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潜在的才能有待开发。开发才能,最好在青年时打下坚实的基础,趁着精力旺盛,多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一且错过这个黄金阶段,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生活中有好多人都不能“克尽其实”,重要的原因是在青春时期把宝贵的时光荒废了,直到后半生才有所醒悟。虽可“补乏桑榆”,但也毕竟是“时过境迁”了。象陆游这样勤奋的作家也有这样的感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当把握住青春大好时机,以避免“老大徒伤”。
“子孙才分有限,无之如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这是陆游以切身的体验认识到读书对人进步的作用。陆游出身诗书世家。其父陆宰是个十分喜爱读书藏书的人,“收书之富,独称江浙”,皇帝曾有诏到他家求遗书一万三千卷。陆宰到老后,“嗜书之心,固未衰也。”这无疑对陆游有很大影响。陆游可以说一生都在书的陪伴下生活。“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题老学庵壁》)“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盘千仞”,(《读书》)“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煜烩,老夫冻坐书纵横”。(《五更读书示子》)这都是他读书生活的写照。特别到暮年,嗜书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曾作《书巢记》,生动地刻划自己的生活:“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回顾,无非书肆。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只有全身心投人书中,才解除他的忧愁,丰富他的知识,使他人生境界更臻于完善,成为一名受后人景仰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
陆游这篇《家训》,是他人格的写照,也是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当作为一份宝贵的遗产,藏之于我们的精神世界。
向曹家父子学点进取精神
对曹操父子在历史上的功绩和作用,人们褒贬不一。不过,有一点是人们共同称道的,那就是曹家父子都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泽,建永世之业、流石之功”(曹植语)的抱负的。他们的进取精神至今仍给我们启示和教育。
读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乃见其年轻时就有才志:“好作政教,以建立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者常侍。”他不甘心埋没自己,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为官清正,积极推行一些改革。壮年更有为国献身之心,“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甘心。到老年,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
曹丕也很有雄心大志。他认为人生一世应给后人留点什么。他曾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与王朗书》)他立德扬名,并非为图虚名,而是不甘心虚耗自己的生命。他说:“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以攀援。《与吴质书》他最痛恨那些胸无大志,敷衍于世的人。他指责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条件舒适只图安逸,一天到晚蝇营狗苟,枉负人生良机,最后只能随“万物迁化”的人。“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典论·论文》〉因此,他很珍惜时间,“夫然则古人贱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典论·论文》〉他到了晚年,雄心还是未减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乃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与吴质书》认为自己还有能力恢复年轻时的志向。正因为这样,他不仅建立了功业,还写下了不朽的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
曹植虽经“飘摇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的生活,却从未忘报国立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他在文帝、明帝时,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宁愿“积危蹈险,驰舟奋骊”,战死在沙场,也不愿做“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的人。
曹家父子的进取精神是可嘉可敬的,我们应继承这种进取精神,为昂扬奋发的人生注人一点动力。
“出世”的精神
一个做大事的人,要具备宗教那种“出世”的精神。
“出世”的精神,其一,是不被世俗所沉溺。
“潇洒不粘泥,便于天无二”。(清·王船山《示侄孙生蕃》洒脱不染俗气,便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世俗的东西,是溺人的陷阱。“习气薰人,不醪而醉。”一个人掉进去,不是小市民,就是既得利益者,与英雄相去甚远。一个人沉溺在卿卿我我中,或鸡毛小利中,还能干什么大事业吗?
其二,象唐玄突取经那样,要有献身的精神。
献身的精神,就是认准目标,无论前面布满荆棘,还是万丈深渊,都一往无前。只要对人民、对社会有利,就不计较代价。什么名利、地位,乃至生命,都在所不惜。这样的人,留下的必定是精神的永恒。这样的人,是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是炼狱里的一把火,是化作青泥护花的落红。
其三,做事要有虔诚的态度。
虔诚的态度,就是一心一意地去做事。不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放弃信念。虔诚的态度,就是有始有终,不傍驰别骛,不瞻前顾后,不事事兼顾。如果方方面面都想兼顾,正象鲁迅所说:面面俱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其四,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劲。
人做事,往往功亏于一篑者多。见难知退,是很多人的通病。殊不知,最后的胜利,就在那坚持,再坚持。诗歌大师里尔克曾说:“有何胜利而言,挺住就是一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生都可能一事无成。
一个人有“出世”的精神,就会有独立挺拔的性格。这样的人,是高尚的人。高尚的人,生活中不会有唯利是图的短见,眼看的是人类前途的光环,心想的是人间正义的大道,实践的是生命的真正价值。他在生活的道路上,是战士,是拓荒牛,是埋葬世俗、琐猥、腐朽的掘墓人。
“恵而不知为政”论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经常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老百姓过河,被孟子嗤之以鼻,说他的做法是“惠而不知为政”。孟子的高论是,如果能修成一座走人行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的问题而苦恼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全科医学概论 老年护理学 口腔正畸学 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最新修正版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霸道兵王在都市 锦绣医妃之庶女凰途 会展管理——理论与实务 王牌修真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最新修正版)含司法解释一、二、三 终极护花高手 心理学就像一本故事书 别说你懂小孩子:我们该怎样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 上海升学黄页·小学入学指南(修订版)) 九步,走进孩子的心 儿科学 护理心理学 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