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极”
草鸡(北京):畏缩。按,理据即“草包极了”。《汉语大词典》释为“比喻怯懦畏缩”,即以“草鸡”的母鸡义作比方,误。母鸡如同母鸭、母狗等都相对怯弱畏缩,而喻体应是典型、并且易于理解的。俗语“草包徐(谐音虚)大汉,能吃不能干”。《汉语大词典》:“草包: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说话行动莽撞粗鲁的人。”但莽撞粗鲁一层错误。《汉语大词典》“草鸡”例句引自孙犁《风云初记》、郭澄青《大刀记》、峻青《海啸》,则冀中平原、胶东半岛也有此方言词。
鸡屎(北京):怯儒,无能。以本领极臭作评价。
老斗鸡(北京):世故深而难于对付的老油子。由“与他斗,极疲劳”谐音。又,闷头鸡(南京):沉默寡言的人。“极”字本有入声尾,谐音为求趣,不计较这一差别。
鸡肝餐(南京):炉中烘烤成的一种面食,六角形,有豆沙馅。仅从食品“极干”的特点作谐音趣名。
猾鸡子(武汉):狡猾的人。又,干鸡子:身无分文。章鸡子:迟钝的人。即干(指无钱)、章(愚蠢、糊涂、反应迟钝)到极点。怏鸡子:精神不振的人。《集韵》:“怏:怏然自失之意。”陕甘方言说“他蔫的像怏打了一样。”晻鸡子:小气自私的人。由“蔫极”谐音,指花钱、助人不爽快。斋鸡子:软弱无能的人。“斋鸡”是自相矛盾的趣意说法。也说“斋货”、“斋公”,由“斋、柴”谐音示虚。柴,犹言草包。北京方言谐音为“菜货”。武汉,柴、斋,声母送气、不送气之别而近音。又有“闷头鸡子”与南京方言“闷头鸡”同义。武汉还有类似的词,不一一示例。某一种谐音说法,有的方言同类词很多,别处或无或少。
狗**菜(山西忻州):简单的饭菜。由“苟极扒菜”谐音,指胡乱做成不好之极的饭菜。扒,指乱操作。苟,指不正、不当。方言俗语词以“狗”谐音“苟”的极多见。狗鸡有饭有菜而又丰盛到八样,字面的调侃意味。
马思周等《东北方言词典》:“鸡:表某些使人反感的人。如:大损鸡;外国鸡(洋里洋气而又穷酸的人)。”不是“鸡”有此义,而是“极”的曲折说法。损,穷酸义。又,完蛋鸡猴:骂人不长进。按,从不可救药到极点言,猴,谐音“候”,指情状。
小头鸡脑、小头鸡脸(哈尔滨):人的头、脸小。白脸鸡(柳州):不长胡须的成年男子。从脸白极了指无须。废物鸡(天津):毫无用处的人。疽头鸡(丹阳):失魂落魄的人。“晕头极”的谐音。恶鸡婆(贵阳):恶毒的妇女。由“恶极.婆”谐音,变为“恶.鸡婆”的假结构。
鸡屎眼(江西黎川):很小的眼睛。由“极细”即极小义谐音。屎、细,同音异调。又,鸡崽草:中药远志。“鸡崽”即小鸡,“小鸡”又谐音“小极”。远志一名小草。鸡公蛇:一种毒蛇。由“极滚射(毒)”理据谐音。黎川话“滚”是形容词前缀,表示程度深。“极、滚”本是复说,变成“鸡公”的偏正关系。“鸡公”与“蛇”风马牛不相及而竟相及,正是称名之趣。鸡磨猪:一种个头小、腿短的猪。鸡慶:母鸡。与“猪”也风马牛不相及的,“极末”谐音指极小。
鸡屎粒子(长沙):小孩儿。又,鸡屎蚊子:极小的蚊子。屎,谐音近音的“细”,指小。
呆鸡:《庄子.达生》叙驯养成的斗鸡笨拙之极,“望之似木鸡”,这是比喻,后来的“呆若木鸡”“呆鸡”说法却是谐音。木制任何动物都无反应,平实的说法是“如木头”。《现代汉语词典》:“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以比喻解释不妥。
鸡毒:《淮南子.主术训》:“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高诱注:“鸡毒,乌头也。”即“极毒”的趣谐说法。可见这一谐意历史悠久。
谐音“记”
放鸡竿:旧时湖南西部土匪隐语,指竖起一根竿子以暗示通报情况,即以竿为记号。
鸡头晕(苏州):紧急时忘记了。从“记头”谐音,记性义。晕,指忘。青鸡面(广州):面上有青色小点,如痣。按,痣之类,口语或径称为“记”,指辨认相貌的记号。咖喱鸡:被女性吻后留下的咖喱色的印记。
鸡屎雀子(山东梁山):雀斑。按,雀斑也是一种“记”。“屎”字参照山东牟平话,与“识”同音谐音。雀斑之雀,未见有解释的。在有的方言,是“缺”字谐音,即容貌的缺点。在有的方言另是“俏”的谐音,指(影响)俏丽的斑点。江西宜春叫“鸡血点立”,“血”似“些”的谐音,指多。
大眼鸡(广州):《广州》:1鱼名;2喻大眼睛的人;3一种运货大船,船身刻有两只大眼睛。东莞话同词仅第一义。但鱼眼再大,也大不过小孩之眼,必不是用此种鱼眼作比喻;牛马眼大,为什么不用来比喻呢?况且鱼眼大为什么说成鸡眼大呢?大眼是这种鱼、人、船的认记。
谐音“迹”
麻鸡婆竹(娄底):表皮有斑点的竹子。麻迹点颇多的趣说。
乌鸡:广州、揭阳、梅县、海口共有“乌鸡”词,指衣物因潮湿的霉迹。梅县情歌:“日里想你头低低,夜里想你到鸡啼。流尽几多暗目汁,枕头席上生乌鸡。”
吊眼鸡公:江西于都把因疤痕使上眼皮下垂平实地说成是“吊眼皮”,但对这种人却趣侃叫“吊眼鸡公”。“公”是“拱”的谐音。象棋“拱卒”的“拱”,上眼皮要拱近下眼皮,如此才可统称女性也如此。
□鸡:《南宁》:“疤痢;疮口或伤口长好后留下的痕迹。”又,“□鸡眼=疤眼:疤瘌眼,眼皮有疤痕的眼睛,迷信说疤瘌眼的女人克夫。”按,缺字当做“棱”,即声母由边音l变为鼻音n,这在方言音变中是合规律的。皮肤上后有的病态的棱,也就是疤痕。所谓“克夫”的迷信,实际也是一种语言因素起作用。即“肌肤棱”谐音为“忌夫能”,而调序为“能忌夫”意’禁忌即是相克相妨关系。这种因语言因素而形成的迷信,靠语言手段的揭示可彻底消除,此仅是一例。“棱鸡”词,《香港》同义词作“掹鸡”,声母又异变成m,也是规律音变。音变义不变,字自应不变。
谐音“挤”
窝里鸡(丹阳、扬州):自己人,同伙。从在一块相处无间言。
钻迷鸡(黎川):泅水。从眯眼即挤眼复言。汤珍珠等《宁波》:“鸡眨觉:很短时间的睡眠。”对“鸡眨”二字标同音代替号,不必而误。夸大而趣味说法,只挤眨了一下眼。但同音代替号意味着不是以鸡眨眼作比喻。《万荣》:“鸡眨眼:比喻很短的时间。”误。人眨眼不也是一瞬间吗?鸡涩目(汕头):小孩挤眼装睡。鸡宿眼(上海):人瞌睡时的眼睛。
鸡婆笋子(长沙):丛生不能长成竹子的竹笋。从拥挤言。婆,谐音“颇”。
鸡冠漏(山西忻州):痔疮。“挤管漏”的谐音,指痔管漏血点滴断续如挤而有。按,《本草纲目.荠苧》言治“痔漏下血”,而宋《政和本草》本作治“野鸡漏”。《本草纲目.主治》言新棉灰治痔漏。而《棉》:“新棉纱:烧灰,治五野鸡病。”又,甘松香治“野鸡痔”。可知宋代时痔漏已有野鸡漏一名;明代承说。痔、雉,同音,经“雉”的谐音中介,痔趣说为野鸡病。这与“挤”的谐音又是殊道同归。
斗鸡眼:两眼瞳人向鼻梁偏斜靠近,医学叫内斜视。多处方言叫“对眼子”,或叫“斗眼”,江阴叫对挤眼。对、斗、挤,都指靠近,是平实说法。而南京、上海、宁波、扬州等不少地方,趣说成“斗鸡眼”。此词中也可以是“集(中)”的谐音。
谐音“羁”
黐脚鸡(广州):老是缠着大人的小孩。羁,正是指缠,与“黐”的粘附义复说。可比较“跟尾狗”:老是跟着别人的人,由“勾”谐音。又,摸肓鸡:捉迷藏。即以盲羁指盲目而捉。又,滞鸡:指滞销的商品。滞、羁,同义复说。又,捉鸡脚:1捉奸;2蒙骟买主。按,首义时即捉妓(指奸妇)的奸夫的腿,而腿又隐指男阴。如此才有捉奸之义。(明清小说中的“角先生”指仿男阴的淫具,一些方言把种猪叫脚猪或角猪,同一隐曲。)后义时“捉、羁”复言,犹套住了买主。又,鸡手鸭脚:毛手毛脚。香港话同,实言羁手羁脚,不利索。由假义的“鸡”再虚义粘连同类的“鸭”。
鸡髀仔(东莞):幼瓶仔,改嫁妇带来的孩子,谐音“羁比仔”。“幼瓶”是吴语“拖油瓶”之变,由“拖幼并”谐趣。比、并,同义。又,“捉鸡脚”即“捉痛脚”,意为挑毛病,与上述广州话同词的次义理据同,所指不同。又,鸡仔媒人:多管闲事者。广州话同。香港话同词,意为在生活小事上热心地充当中间人。但字面义是:给小鸡当媒人。趣说透露着非真,由“羁仔昧人”谐音:纠缠小事,使人嫌弃。又,“食死猫”即“哽死鸡”,意为冤枉,背黑锅,各由“蚀死冇”、“哽死羁”谐趣。蚀,即指亏、冤;哽,即噎,指不顺、不确。冇、羁,各指无有、强加。广州话只说“食死猫”而同义。而“背黑锅”也是“过错”意思的谐音。
二撇鸡(东莞、香港):八字胡。从“八”字两笔顶端相羁连作描写,比“八字胡”反倒逼真一些。
鸡冠油(东莞):《东莞》:“附在猪大小肠外的油,因其形状似鸡冠而得名。”此释误。此种油多为细丝网状,或称“网油”,与“板油”对言,它实难像鸡冠状。由“羁连肠管”谐音求趣。但《成都》、《贵阳》、《南京》都如此误释。《北京》、《柳州》同词则不说是比喻。
广州、柳州旧俗,店主、厂主在年终宴会上把一块鸡肉特意“敬”给某位雇员,意味着来年不再雇用他,这块肉叫“无情鸡”:无情羁连的寓含。
湖南永安,捉迷藏叫躲鸡狗,谐音“羁勾”指捉住。湖南常德,合页叫鸡骨捭,“羁固配”谐音。建瓯话,鸡角仔是小公鸡,又指挂在屋檐的弯铁钩(用来固定承滴水的管子),“羁固”谐音。
谐音“继”
武汉话吃鸡下巴、洛阳话吃鸡下巴颏儿、成都话接鸡下巴:都指打断别人的话而自己继续说。成都话“接”与谐音的“继”复说。西宁,齁鸡子:哮喘。即齁齁相继。西宁,齁鸡子:哮喘即駒駒相继。
鸡母指:《福州》:“鸡母指,谑称食指。因食指叫‘鸡角’(公鸡)指,戏谑时对举为‘鸡母(母鸡)’指。”人的食指被说成鸡的脚趾,是一趣;又是母鸡脚趾,是二趣;又是公鸡的,成三趣。但词典避言为什么如此指鹿为马?按,食指继在拇指之后,“继.拇指”的动宾结构,谐音为“鸡母.指”的假偏正结构。这还比较简单,“鸡角指”说法则曲折得多。从“男阴一腿一脚—角雄性”的推导指代关系,福州及一些地方以“角”表雄性动物,如鸡角、牛角、犬角。又因为“公”有“正、大”的事理,把“大指”暗中换成“公指”,又歧解成公母的公。再用“角”换“公经过“大公雄性角”的曲折,“继拇指”成了“继角指”。本是“继.角指(大指)”的动宾结构,谐音趣变成“鸡角.指”假偏正结构的说法。于是,人的食指就有了字面意思是母鸡、公鸡的脚趾的这两个词。唐代已有此种类型的“市语”,叫“三摺语”,见无名氏《秦京杂记》。这种市语自然是从方言俗语多次曲折的趣难词仿学的。福建永春也叫鸡角指。南平叫鸡公指。莆田叫鸡阿指,“阿”谐音“亚”、“下”,继大指而亚、而下,便是食指。顺昌、建阳叫鸡手指,“首”的谐音。潮阳又叫鸡翁指,“翁”犹“公”。湖南宁远叫鸡公手,耒阳叫鸡公手脑。公,指大广手、首”谐音。上海叫鸡节头:“继.头.节头”。头:头一个。节头:指头。但“头”重合在“节头”中了。
鸡婆寒(成都):一人先得寒病后,家中其他人相继传染。“婆”又谐音“颇”(指多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孩子的未来,最有价值的投资:淘气鬼也能上清华 和天使一起成长 神秘帝少:追爱赌神邪妻 发展成本与区域经济金融研究 世博让企业更辉煌——上海世博赞助企业10大经典案例 名门贵妻:误惹亿万继承人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倾世神女之狂逆九天 中医学 风水密码 不是公主的公主 豪门换换爱:傲娇男攻略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瀑布 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 丑丫头变身校花 妖妃,逮住 不死武帝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 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