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时期,对羌作战时采取‘减公卿以下奉,贷王侯半租’为军饷,大致意思就是扣减官员俸禄和借贷诸侯半数地租,后用皇室私库偿还。
刘宋文帝时期,为对抗北魏,向富户和僧尼强制借银子,大约为财产的征收两成半,承诺战后归还,但最终未兑现。
安史之乱时,朝廷没有银子了,唐肃宗计划向富商借超万贯的闲置资金;
“朕来说说历史上的这几个案例吧,首先周郝王,当时的周王朝实际统治地域就是洛阳周边,借款对象局限,更像是君主私债,以及汉桓帝用私库偿还。
这两者都是发行主体不明确,君主、国家分不清楚。
主体都不清楚,明明是救国的,为什么找君主要,没道理吧!
其次,都是临时性质的,有了战争的时候才想起来借款,没有形成可持续性,换做是你们,你们会借吗?
借了,那不是很明显的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
不借,朝廷会不会找个理由直接清算一下?
朝廷是缺银子,但那也不是一个商人能抗衡的。
那些借银子的商人有几个是在借出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想着朝廷一定会归还的?以朕估算,一个都没有。
最后,偿还信用太低了,周赧王、刘宋等案例均出现违约,损害朝廷的信用。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更何况是朝廷,信用丢失了那就等于丧失了民心。
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总结出来就是危机驱动的临时筹资,而非系统性财政策略,具有低信用、强压迫性的特点。
朕总结的这些,诸位认可吗?”
众人连连点头,皇帝总结的非常到位。
随即众人又好奇了起来,既然皇帝知晓这些借款的问题所在,那么皇帝还未解释完的国债估计是可行的,那么怎么与国家绑定呢?
“而朕所说的国债是将这两点排除在外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可持续性、百姓自由购买的方式。
如果说国家信用很好,诸位想想,他们为什么要购买?”
“大明的未来,大明发展的越好,他们在海外的安全就能赚到更多的银子。”
“可靠的保证,大明强大,他们在海外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
“有利可图,诸如商鞅变法时从百姓借粮,到期后一石还一石半。”
……
“很好!”
崇祯点了点头:“因为看中了大明的潜力以及可带来的利益,这个利益有很多,诸如税率、利息、优惠等等,只要没有涉及底线和国家安全,都可以给。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国家的信用,唯有国家的信用足够,朕刚刚所说的国债才是有可能实行的,诸位觉得现在的大明的信用够不够?”
众人沉默了,眼中精光闪烁着,似乎是在衡量着。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亮剑:缴获无数,旅长恭喜我发财 惩罪者:诡案迷凶 末日前消费百亿,你们叫我败家子 原罪 小村医的美丽生活 重生学霸逆袭录 九阴冥棺 盗墓:我不小心变成了僵尸 求生:我在末世卡BUG 混在古代当军阀 重返山村去种田 卖鬼 媚妇 化学博士穿越后的开挂人生 苏轼:弟捞我!苏辙:闭嘴正在捞 茅山弟子 元始敕令:道门大宗师 丧尸末日,可曾听闻第四天灾 让你做傀儡,你却成了千古一帝 苟在农村修仙至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