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兄弟用事,满朝文武敛气。
洛州长史出缺,武后命魏元忠任之。此间洛阳令张昌仪恃其兄张昌宗之势,每次升堂,直上长史之位听事。魏元忠到任之后,将张昌仪叱下座位。
又有张易之家奴暴乱于都市,亦被魏元忠命人杖杀于府门之外。
及魏元忠入朝为相,太后召张易之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欲以其为雍州长史,因问朝中诸宰:谁堪为雍州长史者?
诸宰皆知太后属意张昌期,皆不敢言。
唯有魏元忠奏道:今之朝臣,无有比薛季昶更适合此位者。
太后道: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张昌期何如?
诸相见武皇直接点将,遂皆都附和道:陛下如此安排,可谓得其人矣。
魏元忠扫视诸相一眼,高声说道:何谓得人?张昌期不堪此重任!
太后不悦,便问其故。
魏元忠答道:张昌期乃是无行少年,从来不娴知吏事,向在岐州为刺史时,便是尸位素餐,滥竽充数,以致岐州户口逃亡将尽。雍州近于帝京之畿,事务繁剧,其焉能胜此重任?不若薛季昶强干习事,乃为上上之选。
太后闻言,默然而止其议。
魏元忠察言观色,知道武皇欲重用张氏兄弟之念未息,遂又奏道: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于帝侧不除,臣之罪也!
太后愈加不悦,诸张更深怨之。
当时有司礼丞高戬,乃太平公主之所爱,据说亦是其四大情夫面首之一。因在武皇面前与诸张争宠,亦为张氏兄弟所恨。
适逢武皇太后身体不豫,不能升朝理事,张昌宗趁侍疾之机,在病榻前献谮:臣闻魏元忠与高戬曾经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主,是为久长之计。”
太后闻此大怒,即刻便命将魏元忠秘高戬下狱,使与张昌宗廷辨对质其事。
张昌宗闻说需要对质,由此大慌,恐被反坐诬陷宰相之罪,遂秘密勾结凤阁舍人张说,赂以高官显爵,使其诬证魏元忠,张说许之。
次日,太后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诸宰相入于内宫,使魏元忠与张昌宗质对,则各说其理,往复不决。
张昌宗便道:张说亦曾闻魏元忠是言,请召问之可也。
太后信以为然,便命召张说入内作证。张说在朝房中拜接帝诏,将要入宫,被凤阁舍人宋璟一把扯住,问道:公欲何往?
张说笑道:公不见么?奉天子之命,入内为张昌宗作证。
宋璟正色言道:我有一言,公且静听!为大臣者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公此入若肯仗义执言,既得获罪流放边州,亦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殿中侍御史张廷珪亦接口劝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左史刘知几亦道: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字幕:张说,字道济,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乃西晋司空张华后裔。
张说早年曾应贤良方正科考,应诏策论被评为第一。因被授为太子校书郎,又升任左补阙,后在王孝杰军中担任节度管记,随征契丹。
圣历二年,武则天命张昌宗主持编修《三教珠英》,援引大批当世知名文学之士参与修撰,张说与李峤、徐坚、宋之问、崔湜等都在其中。
张昌宗平时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修撰工作以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三教珠英》修成之后,张说便因修撰之功被张宗昌举荐,升任右史、内供奉,负责考功、贡举等事。
张昌宗自谓对张说有知遇之恩,故欲借诬陷魏元忠及高戬之机,就此引为自己同党。
张说闻听三公之劝,更不多言,将手一拱,便入内宫,参拜武皇,恭敬肃立。
太后遂问道:高戬与魏元忠议论欲保太子为主之时,卿可得其闻乎?
魏元忠心下恐惧,抢先斥问张说:公欲与张昌宗共罗织罪名,以陷害魏元忠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福宝三岁半,她被八个舅舅团宠了粟宝苏意深 小仙姑三岁半:小手一挥,万鬼吓退 在星际游戏世界逃生 粟宝苏意深 武帝之王 搏出一条路 福宝三岁半,她被八个舅舅团宠了粟宝 全职法师:从罹灾者开始 咦,仙了仙了 后知后觉 我在罗刹海市斩妖除魔 权路巅峰 魔法世界里成为拳神 司夜云轩辕靖 我拿鬼当提款机 搜神记 万古雷神 粟宝 不装了!病弱美人是大佬 选择C级英雄,我被全网嘲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