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龙腾小说网>假装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 > 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1页)

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1页)

第1章 爱江山,谁能青史留名|皇位更替

听说您穿越宋朝之旅即将启程,您的至爱亲朋一定会前来送行,顺便也把他们的一些想法作为叮嘱交代给您,其中最可能的一条就是“到那边把秦桧解决了,保住岳元帅啊”,因为这是后来人对宋朝最深刻的历史记忆,饱含了人们对忠奸两极的爱与恨以及家国情怀。

如果您承接了这项任务,您就真得好好规划一下您在宋朝的职业身份,一般人办不了这个事儿。您想想,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自然是穿越成皇帝的身份。

根据咱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皇帝这个职业,有光鲜享受的一面,其实更是辛苦并且极具风险的一份职业。为了让您明白自己在宋朝要当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怎么样当皇帝,咱们还是先把宋朝320年里的18位皇帝按皇位更替顺序,挨个儿给您捋一遍,给您交个底,这样您才好办事儿了。

总得来说,宋朝的18位皇帝中,有昏庸无能的,有不务正业的,但还真没有像纣王、秦始皇这样狠毒残暴的,家风比较开明温和。这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树立的家风,一直继承得很好。咱们就从这位开国皇帝给您说起。

第一任: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于河南洛阳。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正是咱们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五代十国,战乱频仍,老百姓苦不堪言。20岁刚出头的赵匡胤出来闯世界,投奔后汉枢密使(国防部长)郭威,屡立战功。3年后赵匡胤拥立郭威建立后周,被赋予重大兵权。郭威之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更是器重有加。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周恭帝继位。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亲信大将石守信等人趁机鼓动赵匡胤自己当皇帝。他们的理由是:“如今世道这么乱,民不聊生,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来做个了断,建立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国家,您就是这个人!”其实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赵匡胤肯定也有这样的雄心或者野心。于是“陈桥兵变”发生了,34岁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废掉周恭帝,兵不血刃地登上帝位,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一系列南征北战之后,赵匡胤终结了大分裂的局面,五代十国的野蛮政治结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真正来临了。

整段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政变的秀场,宋朝也是靠兵变立国的。如果您是赵匡胤,您是不是也怕别人以您为榜样来一段政变秀?这榜样当不得!赵匡胤还是很有反思精神的。他把当初跟他打天下的握有兵权的小伙伴们请来喝酒。饭桌上他愁眉苦脸地说:“我愁啊!按说现在国家统一了可以好好搞建设了,可是我睡不着啊!我担心哪天被弄下课啊!”石守信等人赶紧下保证:“我们永远不会有二心,请皇上尽管安睡。”赵匡胤说:“我信任你们,可是保不齐个别人被手下撺掇起事啊。干脆这样吧,给你们都挂个虚职,荣华富贵你们应有尽有,去好好享受吧。”皇帝发话了,这协议不同意也得签啊。后人给这个饭局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杯酒释兵权”。

消除政权隐患之后,赵匡胤启用文人治国。在他的领导下,宋朝政治集团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和文化,开启了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治盛世。经济富庶,文艺复兴,经历了200多年战争创痛的老百姓终于盼来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在老百姓心中,宋太祖就是一位治国有方的皇帝。

赵匡胤还是历史上少有的仁慈的帝王。历史记载了一个“勒石三戒”的故事:

赵匡胤让人镌刻一块石碑,锁于殿中,为后继者立下三个誓约。第一,善待周世宗的子孙后代,犯罪了也不处罚,即使他们有谋反叛逆行为,最严重的也就是让当事人自尽,无辜家属不受牵连。第二,不杀文人,不杀给朝廷提意见的人。第三,不增加农民的赋税。赵匡胤还在誓约中警告后继者,你们要是违法了这三条,必遭老天爷的惩罚。

仅仅这三条誓约,加上“陈桥兵变”的无流血行动,“杯酒释兵权”温和的权力解决方式,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做到?您想想,唐太宗还杀了亲兄弟,逼老爸退位呢!

可惜,英明而仁慈的宋太祖赵匡胤只当了16年皇帝,在他50岁那年告别了他努力经营的王朝。当然,他这16年,完全对得起历史给予他的贤君的评价。

第二任:宋太宗 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本名赵匡义,为了避宋太祖的名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为赵炅,38岁即位。

您一定纳闷,帝位都是父子相传,为什么是弟弟继承皇位,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吗?赵匡胤不仅有儿子,还不止一个。您觉得蹊跷,这不合常理啊?是不合常理,但至今这也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谜,只有两个无法证实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烛影斧声”。赵匡胤驾崩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召见赵光义进宫,然后屏退左右,哥俩单独喝起了酒。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乎在躲避什么,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还传出赵匡胤的喊声“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赵光义深夜告辞回家。凌晨时分,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似乎早有预料,带人赶在赵匡胤的儿子之前来到宫中。皇后情知不妙,只能默许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究竟当晚哥俩之间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有人说哥哥就是被弟弟毒死的。

第二个传说是“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召见赵匡胤,并让宰相赵普记录遗言。杜太后向赵匡胤交代:“儿子,你之所以能当皇帝,无非是当时周恭帝年幼好欺负。所以咱们老赵家要接受这个教训。少年天子好听不好做,将来你的皇位要传给弟弟光义。光义之后,再传给更小的弟弟廷美。再之后你的儿子德方也长大了,这皇位就由他继承。”这份遗言被记录下来,藏在柜子里面,就是所谓“金匮之盟”。这个传说宋史确实有记载,但有人认为不过是赵光义和赵普联手编造加进去的,给赵光义继位找个堂皇的理由而已。

这两个传说连在一起看,可能让您对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更加糊涂了,但是下面几个事实,或许能说明赵光义真的是一个狠角色。

赵匡胤一共4个儿子,老大老二死得早,老三赵德昭29岁的时候自尽而死,老四赵德芳23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暴毙。赵德芳就是《杨家将》里的八贤王,正义凛然,手持金简,连奸臣、皇帝都有权力打的那位。其实您只能叹息他的那些故事仅仅出现在演义小说里。此外,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传阴谋造反,贬到房州,38岁郁郁而终。按着“金匮之盟”的约定,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全部都死了,一个不剩。您一定会质疑,这巧合也实在太多太生硬了吧?

尽管赵光义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但他在治国上倒是很好地继承了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和措施,并且继续深化。比如,赵光义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他登基之后第一次科举就比赵匡胤时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数还多两倍,为宋朝之后的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21年之后,59岁的赵光义驾崩。宋朝的开创局面结束了,守成时代到来了。

第三任:宋真宗 赵恒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29岁即帝。

您一定注意到了,这下是儿子继位了。“金匮之盟”给了赵光义上台的法礼借口,也为赵光义把皇位传给儿子设置了障碍。可是在赵光义还活着的时代,“金匮之盟”继承人名单里的人都死了,把皇位传给儿子,自然顺理成章了。

本来,按规矩也轮不上赵恒做继承人,他不是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赵光义的长子得了疯病,次子暴死,排行老三的赵恒在赵光义死前二年,被立为太子。

宋真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的确是位勤于政事的君主。他免除了五代以来民间的欠税,把全国分成15路,各路行政长官轮流进京汇报工作。宋真宗依此对他们进行考核奖惩。但是与太祖、太宗这两位马上皇帝相比,宋真宗从小生活在宫中,养尊处优,性格比较懦弱,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和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宋太宗在位时,曾经率兵北伐辽国,但因为急功近利,大败而归,太宗甚至在战事中还失踪过。自此以后,宋朝对辽国就从主动进攻退到被动防御。而辽国却步步紧逼,屡屡侵犯宋朝国土。到了真宗执政,辽国更是得寸进尺,在宋朝边境烧杀抢掠。对边境的宋朝居民来说辽国就是灾难的代言人。

您穿越到宋朝,或许会不服,辽国就那么厉害?咱们宋朝就这么窝囊?其实宋朝倒也不是打不过辽国,关键是最高统治者真宗皇帝都不愿也不敢打仗,您让宋朝军民怎么办?

当时的宰相寇准就看清了这一点,也摸准了真宗的脾气。真宗登基的第8年,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亲自率兵南侵时,寇准故意把前线每天的战报扣下,几天后积累成一堆拿给真宗看,真宗被吓得心惊肉跳。寇准问真宗:“您是想尽快解决呢,还是慢慢耗着?”真宗当然想尽快解决。寇准说:“只要您御驾亲征,很快就能搞定。”真宗真不愿意去,可这宋朝毕竟是他的江山,只能勉为其难地出发了。边境的将士们看到皇帝亲自来了,士气大振。在寇准的指挥下,辽兵腹背受敌,宋军一时间取得了极大的优势。按说事情好办了吧,至少可以把辽军痛揍一顿,让他们长点记性,以后不敢轻易来犯。可宋真宗自己不争气。辽军一看形势不对啊,原来宋朝不是不能打啊,于是派人来讲和。优柔寡断又怕事儿的真宗正中下怀,赶紧答应了。双方几番交涉,在澶渊郡签订了所谓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终结版)  精灵之从捕虫少年开始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武神品酒师  拜占庭帝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  星河元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帝国实录  大明铁骑  诺曼风云:从蛮族到王族的三个世纪  宋江是怎么当上老大的  嫡女锦  永恒火焰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  北洋军阀史话  显微镜下的大明  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