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空虚无物的思想境界,笃守无情无欲的平衡心态,身旁万物都在运作变化,我来观察它们的生死循环。
世间万物虽然种类如此繁多,但最终都要叶落归根。归根即万物完成了一次完整生命循环而复归于平静,而静代表着万物复归于其生命起点。复归生命起点是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而能够认识到这种规律,那就是已经明理。如果连这点常理都不明白,那就是昏庸愚昧;昏庸愚昧而胡作妄为,那么遭遇凶险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明白常理就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处事待物从而无所不容;而明辨是非基础上的无所不容,其实就是公正无私;能够公正无私、一视同仁,那当然就可以做统治天下的帝王了;帝王作为天子,自然也就是天本身的代表了;天据道变,是道之具体化身和体现;大道能够推行,当然就会鸿运长久,终身不殆了。
-----
用一种出世心态客观地观察世界,就可以明白叶落归根,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乃是客观世界的永恒规律。知道这个常理,并能身体力行而避免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就可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道了。这是用天道循环的大道理晓示君王,从而使他明白如何为君才能"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为君(第十八章刨根,第十九章绝学无忧,此处原多分两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刨根)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第十九章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最好的明君,百姓只是知道有个君王;其次者,是那种百姓对他很亲近并称誉他的功德的君王;再次者,是那种让百姓感到害怕的君王;最后,是那种昏庸无道、最终难免被推翻而自取其辱的君王。
诚信不足,民众自然就会不信任你,说话思虑再三的人啊,才是重视诺言的人,如此,在大功告成、诸事遂愿时,百姓才会觉得毫无滞碍,一切自然而然。
所以,大道废驰,才会提倡那些仁义礼教;奸诈巧伪之智技产生了,才会存在严重的伪诈现象;父子等六亲不和,才会需要孝慈;国乱君昏,才会需要、产生和存在贞臣。
因此,弃绝圣贤之誉、奸诈巧伪之智,百倍有利于民众;弃绝尊卑分明之仁、善恶立判之义,百姓就会恢复孝慈;杜绝智巧之谋、可欲物之利,则盗贼自然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仅以其为文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因而还需要再进一步阐释如下:不饰雕琢,保持本色;不谋私利,清心寡欲;弃绝那些自以为是的有为之学,就可以万事无忧了。
-----
本章提出了好坏君王的标准,说明君王要无为、"贵言",而不能轻诺寡信,这样才可能做到一切自然而然;指出了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和弊病的根本是"大道废"等;解决"大道废"之具体应对措施就是三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或进一步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而应对"大道废"的这三点措施,其实也就是老子对他在第三章中提出的治世大纲的进一步具体阐述,也为六十章进一步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的观点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圣智仁义巧利这些事物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而在老子时代,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而并不是谁想绝就能绝得了的。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取长弃短,当私则私,当绝则绝,而不是人为地搞什么全面弃绝。所以,在当时条件下的三绝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也只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幻想,也与老子自己提倡的一切按自然规律办的"无为"思想相矛盾而不可能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应该说,老子对现实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一针见血而异常深刻的,但提出的解决方法--因噎废食的弃绝倒退而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则是不正确不可取的,因而他的社会治理方案基本是失败的,而这就为后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绝其道"奠定了客观基础。
圣智仁义巧利这些方面取代了古代的纯朴自然,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私有制的必然产物,从而只能由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消灭。所以,古代的纯朴自然必然要恢复,但那是否定之否定,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和倒退。老子在他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科学技术水平时代,就能提出这种否定现行私有社会制度和复归原始公有社会制度的观点,类似于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非同凡响,高瞻远瞩,确实在人类中领先了几千年!虽然他未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生产自动化在他那个时代还是根本没影的事情,只是在他身后两千多年的现代,才露出了端倪。所以,他的认识和思想实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实现的最佳水平,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第二十章明志--人生观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乡(享)于大牢(宴)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诺与诃责,相差能有几何?而由此推论的美善与丑恶,它带给人的差别(如升官与杀头)还能与此相若?所以,别人畏惧自己的东西,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惧别人!且看样子啊,这种情况还不知何日才会完结!
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分享大宴美餐而又春天登台观赏;而我自甘淡泊,根本就没有这种轻佻的念头,就象一个无知无欲还不会笑的婴儿,身心疲惫啊,却又似乎无处可归。
众人皆有余裕,只有我有失遗,只因我有一颗愚人之心,蠢笨啊无比!
卖货者似乎都很明白聪睿啊,只有我好像糊涂昏愦;卖货者似乎都能明察一切而忙来忙去啊,唯独我闷声不响而无所作为。
这现象啊,犹如大海而无边无际;看样子啊,还要继续下去而似乎永无止地!
众人皆有所作为,只有我愚顽而忧虑,我就是要独异于众人,只重视追寻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根本问题。
注:食:探索,解决;母:源头,根本。
-----
在本章,老子深深地感慨世风日下,人们唯诺诃责,昭昭察察,沉湎于世俗享乐名利,无休止地尔虞我诈,而自己却"愚人之心",鹤立鸡群,出污泥而不染,以致知音难觅:"知者希,则我者贵矣"。但面对此情此景,他仍然坚定不移地明志决不同流合污:"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表现出了一个圣人所具有的宽阔胸怀和远大理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质朴无华,又忧国忧民,"措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为天下浑心"的光辉人生观。
事实上,他也确实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通过实际探索世界本原而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提出了一个数千年之后依然光芒四射的朴素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玄论,以及相应的方法论、认识论、社会观、人生观等,真正做到了世界第一和"死而不忘者,寿也"。}
第二十一章道之特性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贵族笔记 神武龙盘 新喜剧之王 抗战之火线精英 [网游]大神别乱卖萌 法师手札 千劫火 宋威 异世封神榜 将军在上[重生] 被遗忘国度之暗夜精灵 异界散修之旅 星尊 星空风暴 异世之至尊纨绔 娇妻诱情 叱神 暴力猿王 武神血脉 星际之最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