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就是现实。妻子和丈夫虽然可以亲密无间、融为一体,但夜以继日的战争也会一直持续。憎恨可能会一闪而过,也可能会深深地扎根在心底;憎恨可能会表现为一种过激的语言暴力,也可能表现为掐住对方脖子的暴力想象。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会被自己的想象吓一大跳。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样适用于婚姻生活。结婚后,随着浪漫感觉的消失,我们就只能在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压力中挣扎。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把配偶看成是自己不幸的原因,想极力挣脱对方的束缚,我们错误地以为,摆脱对方就可以让一切重新开始或拥有别样人生。如果想要维护好婚姻生活,就要相互关心和尊重,不要给对方造成不能恢复的伤痛。尤其要克制那些破坏信任或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的话语和行为。
要是有一对夫妻总是在标榜他们多么多么幸福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是在否定现实。周围的人可能会因此羡慕他们,但他们则会因刻意掩盖矛盾而付出代价,会经历精神上的煎熬,也可能会经历身体上的痛苦。他们的问题甚至还可能会传到下一代,以至于他们的子辈不得不承受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
没有憎恨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但是精神分析学家阿尔特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愉快地憎恨的话,将会换来更加美好的爱情。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世上没有不包含攻击性的人际关系的话,我们就可以用更加调皮、更加轻松的方式来表露增恨。
爱情的确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需要对方的情感,但有着无止境要求的爱情,是不成熟的爱情;觉得自己幸福了,想当然地以为对方也会幸福有时是一种错觉。真正的爱情是在相互关照中成长起来的。努力不伤对方的心、分享对方的困难,才不会对日常重复而无聊的事情感到疲惫,才可以营造幸福的婚姻生活。
我们会用我们笨拙的方式,在不足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去爱。
有时相爱,有时相恨,有时是亲密无间的配偶,有时又会成为亲爱的敌人,我们就是这么努力地在维持着叫做婚姻的非常不完全的关系。我们正在一步步学会接纳一个事实——没有憎恨的爱情是不存在的,没有痛苦的爱情也是不存在的……经历过这些心路的坎坷后,我们如果能够原原本本地接受爱人的话,爱情将把我们带到感激之地。
所谓的感激就是,感激在现有爱情中找到了渴望已久的对象,感激能和现有的爱人一起迎接过去无法拥有的一切,感激能够与爱人共同经历两个人合为一体的欢喜,最后是感激爱人能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能够不因爱情的盲目而迷失方向的话,我们就会感谢命运让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伴侣。对婚姻的幻想让我们选择结婚,而结婚后那些幻想破灭所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又将使我们成长,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婚姻。
。。
7。身体是大人,心灵却是孩子
《彼得?潘》的作者杰?姆?巴里以哥哥的死为契机创造了永远的孩子——彼得?潘。
巴里6岁时,妈妈最疼爱的戴维(巴里的二哥)死于冰刀事故。妈妈为此陷入绝望,并开始变得对其他的孩子漠不关心。戴维的死让巴里不但失去了哥哥,还失去了母亲的爱。
为了安慰妈妈,巴里常常守在哭泣的妈妈身边。有一天,当巴里走进妈妈的房间时,妈妈问:“是戴维吗?”“妈妈,我是巴里。”巴里回答。妈妈立即转身哭了起来。这一瞬间,巴里感受到了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感。从那以后,为了得到妈妈的爱,他竭尽全力想成为死去的哥哥。
在妈妈的心里,戴维永远都是13岁的少年,拥有妈妈最多的爱。于是,巴里也不想长大了,他想像哥哥一样永远都是13岁,这样就可以永远拥有妈妈的爱。因此,即使在长大后巴里也一直扮演着死去的哥哥的角色。就这样,身体已经成年、心却还在童年的巴里就成为一种不幸。尽管他已经结婚,却时时在外面徘徊、游荡,无法正常处理自己与家庭以及与妻子的关系。
一个6岁的少年失去了哥哥,悲痛万分的母亲又对他不理不睬,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替代哥哥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这让他十分伤心。这种双重丧失让巴里害怕再度被人抛弃,所以他不想长大。他想变成永远都长不大的小孩子,并且可以战胜那些无能的大人,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不死之身。所以他创造出了《彼得?潘》中的主人公彼得?潘。彼得?潘就是巴里那个不用长大、不会死亡、无所不能的梦想。
彼得?潘穿着绿色的衣服,开心地到处冒险,他是赢得所有人喜爱的天真烂漫的淘气包,在所有人都会变老的世界上,唯独他可以永远都做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事实上,彼得?潘不是巴里一个人的梦想,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向往。
彼得?潘永远都不会变老,永远都不会被世俗污染,永远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够像彼得?潘那样获得世上所有人的羡慕和爱,能够做任何事情都不用负责的话,该有多好啊!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有些人像彼得?潘一样,虽然已成年,但思想和行为还像孩子一样,他们不喜欢复杂的事物,不喜欢承担责任,只想着享受玩乐,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大孩子”(Man Child)。美国的心理学家凯利博士把这种虽然已经成年,却无法融入到成人社会中的“大孩子现象”称为“彼得?潘综合征”。
在我们的想象和梦想中,彼得?潘应该是十分帅气和幸福的;但是在现实中,彼得?潘虽然已经成年,却无法融入到成人社会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过得并不幸福。 反过来,他们像巴里一样,非常痛苦。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本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但他们逃避这一切,对所有的事情都仅仅保持三分钟热度,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现代版的彼得?潘,大部分出现在中产阶级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隐藏在叛逆、快活后的另一面。看起来非常渴望得到爱情,其实“彼得?潘们”只是希望得到同情和照顾;看起来非常想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其实“彼得?潘们”不会被任何人打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是他们自己会像巴里一样感到痛苦,就连周围的人都会因他们而感到痛苦。因为,“彼得?潘们”想要过得开心的话,必须有很多人在背后为他们作出牺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8。彼得?潘热潮(1)
进入21世纪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现代版彼得?潘。尤其在经历了金融风暴之后,人们中间开始流行“袋鼠族”这一说法。因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类人就像在妈妈肚袋里的小袋鼠一样,无法自食其力,一直依靠父母生活。最近,也有人把这样的一群人叫做“甲鱼族”,意思是说他们躲在父母这层保护壳里面。一般来说,那些选择去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Omega教官死忠遍地 十指黑 禛馨纪事 七零锦鲤小村花 挂机死神就能变强 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 我家皇后又作妖 网游之热血杀神 偏执男配的白月光[穿书] 如何治愈病弱反派们 断魂城 道侣他不懂爱 牵引 解剖之追忆尸水年华 鬼街 云养崽后我竟红了 晨昏 长公主饶命 大佬今天做人了吗[穿书] 神级盲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