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学院的留学生曾讲过一个故事,每天都会有金色的小鱼被潮水卷到海滩上,有个人散步时总是不辞辛苦地将这些挣扎的小鱼扔回大海,可是小鱼实在太多了。为什么要做这种杯水车薪的事情呢?这个人指着手里的小鱼,“至少对这条鱼有用。”说着抛进大海。
医护资源总是有限的,正如散步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远程通讯和分析技术,更多地方的更多人将有机会及时接受救助,于是更多的“小鱼”将会健康地回到海洋。在这个时代,救死扶伤的天使不一定都是医生和护士。
。。
人人都有“私人医生”
事实上,这些场景并不是天方夜谭。早在多年前,远程医疗已经在很多领域得以应用。
1992年,勃兰斯敦(Preston)首先对“远程医疗”做了如下描述:“远程医疗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以双向传送数据、语音、图像的方式开展的远程医疗活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远程医疗学会和美国国防部卫生事务处对远程医疗下了明确定义:“远程医疗是以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遥测和遥控技术,全息摄影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海岛或舰船上的人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或医疗咨询。”
而在1997年12月11~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21世纪远程医疗与全球卫生发展战略会议”,给远程健康信息系统定义为:“远程健康信息系统是通过医疗信息和通信技术从事远距离健康活动和服务的系统。”
这样看来,远程医疗事业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启动,一系列艰深枯燥的技术名词背后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早在2003年7月,一种可以植入人体皮肤用于跟踪观察身体健康状况的微芯片,已经开始由美国的ADS(Applied Digital Solutions)公司在墨西哥发售,它能向人们提供健康纪录以及病历和身份认证的功能。尽管电脑已经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或许你未曾想到,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把电脑植入人体内,让它们充当“私人医生”。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埃胡德·夏皮罗教授和同事们介绍了细胞内诊断疾病,并勾勒出利用DNA电脑在人体内自动诊断并治疗疾病的美好前景。
早在几年前夏皮罗和同事们就研制出了一“台”DNA电脑。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电脑,因为它的大小只有一滴水的一万亿分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科学家们成功地给这台只有纳米尺度的超微型电脑添加了输入与输出模块,从而朝着操控电脑、解决实际问题迈进了一步。
夏皮罗和同事们的构想是首先编排好程序,设置一些人体正常的生物指标值后输入电脑;当电脑在人体内部随血液流动而四处移动时,就可以像巡逻哨兵一样对人体各处生物指标值与预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当通过比较发现人体内某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即发现疾病之后,电脑通过控制系统释放相应的化合物—— 如同服用药物,直接进行治疗。夏皮罗说,他们的电脑可能有一天被当做药物,在人体内通过血流、相关特征对疾病进行检测,可以自动地、独立地在每一个细胞内进行检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私人医生”就如同你的影子,身体哪怕一点微恙,它都明察秋毫,并且在第一时间发出信号作出诊断,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治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医生的超能力
“5·12”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人的黑色记忆。在这史无前例的灾难前,第一时间的医护救援显得格外宝贵。
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思科公司在“思蜀援川”项目中捐赠的应急移动医疗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车配备了仿真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装备,可以通过视频诊断提供实时远程医疗服务。据介绍,这辆移动救急车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救援作用。那些被危险区阻隔的医生,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帮助下,仿佛有了超越时空的能力。
即使没有天灾,医院也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抢救,主治医生和急诊医护人员们分身乏术,医疗救治的前十五到二十分钟,几乎花费在搜集病人的基本信息上。
设想,一名司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不省人事,而挡风玻璃上贴的标签显示出这名司机携带了个人身份识别棒,将该装置连接到电脑,屏幕立刻显示出伤者姓名、血型、过敏反应、身体状况、家属紧急联系方式及其他相关的细节……这些信息为司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上面的情况只是日常医疗救治的冰山一角,这个为医疗信息量身打造的新家伙可以存储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包括指纹、紧急情况联系电话、个人医生电话、汽车保险、宗教信仰、在弥留之际或者失去意识的时候选择如何被对待的详细描述、被授权人的清单、接种疫苗记录、家中物品的详细清单、重要法律文件的备份、X光、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私人照片,甚至个人传记。你可以将它挂在钥匙圈或戴在手腕上,用来存储紧急情况下急需的个性化医疗信息数据。
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设想,当这个身份识别棒与手机融为一体时,又该发挥怎样的效力。在救护车赶到现场之前,手机已经拨通了急救中心的电话,并将储存的基本信息传输到最近的医院,使其提前做好救助准备,节约宝贵的时间。
最新发明的一种概念性的传感手套,也能为医生如虎添翼。它利用红外线和传感技术,通过指尖传感器很快监测出病人或伤员的脉搏、温度和血糖等生命参数,并在OLED屏上显示出来。当然,如果能够接入移动互联网,还可以把这些信息及时传回医院总部,让最有经验的团队一起来诊断和指导。
中国第一例远程医疗急救事件
1994年11月底,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益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这是中国,也是全球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
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之后收到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1635封回信,约13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由于当时中国互联网不发达,海外UCLA的Dr。 Xin Li 在UCLA的服务器上和Dr。 John W。 Aldis一起,帮助创建了UCLA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作用。
根据互联网的反馈以及4月28日的化验结果,朱令开始服用对症药普鲁士蓝。服用当天,血液中的铊离子浓度开始下降,一个月后(一说10天),体内的铊被排出。但是,由于铊离子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太长,朱令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视觉几乎完全丧失,肌体功能也受到严重损伤,且仍处在昏迷中。1995年8月31日,朱令从长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网游之神环使者 异世之淡定的日子 诡异:我可以无限死亡读档 被大小姐捡回家 在家里轻松无痛排除结石:肝胆清道夫 弑灵大路 大周皇朝之乱世风云 王莽篡汉传 皇上,有种单挑本宫 资源1天1返还,从高武杀穿洪荒 开掘真相 黄袍怪 多子多福,从荒野求生开始 黑暗大纪元 四时令之玉水明纱 回到过去:我成了互联网大佬 偷遍修真界 顽童 兽人之神级矿师 万界归来之无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