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具体表现和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需要有一个计量单位,如为了使金银能够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就把金、银划分为两、钱、分等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的货币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
2。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
币—商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其公式为:商品—商品。这两种交换显然是有区别的。物物交换时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一起完成的,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则把商品的买与卖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一个是卖的过程,即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这个变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另一个是买的过程,即从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这个转变比较容易实现。
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是一种进步,促进了商品的发展,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带来买和卖的脱节,从而隐藏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一些人卖而不买,就必然会使另外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出现危机。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需要商品经济有一定高度的发展。
3。
贮藏手段
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后,如果不再进行购买,而是把货币当作财富存放起来,这时的货币就起着贮藏的作用。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只要商品的流通一中断,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不立即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而成为贮藏货币。
货币能够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只要有了货币就随时可以换取任何一种商品,从而引起了人们贮存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一部分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成为贮藏货币;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自发地加入流通过程。这样,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调节流通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
4。
支付手段
商品买卖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支付有时分离开来,即出现了赊账买卖的现象。商品生产有各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有些生产是常年性的,而销售则带有季节性,如烟火、炮仗等各种节日用品。有些生产有季节性而生产者的消费则是常年性的,如农民和猎人,这就引起了赊账买卖的必要性。农民没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获粮食前又无钱买犁。铁匠和农民之间的交易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铁匠先把犁卖给农民,农民则将犁价延期到秋季粮食收获以后。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商品的买卖已经在没有货币作媒介的情况下完成了,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农民对铁匠的赊账。在延期支付货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以后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者互相赊欠,形成了一系列债权、债务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不能到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上发生困难,以致破产。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蕴藏的危机的可能性,在它作为支付手段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5。
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便是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曾经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当代世界经济关系中,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国家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有:(1)充当一般的支付手段,支付国际贸易差额。因国际贸易并不是每一笔交易都必须运用货币去购买,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购销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不能抵消的那一部分余额,才需要运用货币来支付。(2)充当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或贷款、国际援助、向国外存款等,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货币诸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上述五种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但这种形状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的金属条块,给交换带来诸多不便,于是逐渐产生了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
铸币在流通中会逐渐磨损,分量减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它们仍然可以等同足值的铸币使用。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人们手中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人们关心的只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时社会承认的币值,而不问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否足值。铸币的面额价值和它的实际价值不一致,但还可以继续按面额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就是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是现代纸币,其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两种。现代货币又由有形发展为无形,即电子货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1)
货币流通规律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当货币实现了商品价值时,就把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货币则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如此循环不已。货币的这种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调换位置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领域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售商品的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越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可以流转多次,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可以大大少于商品价格的总额。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这就是货币流通的规律。
当货币同时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一方面,由于商品交换中的赊购业务而不需要马上支付货币;另一方面,由于到期偿还债务而需要更多的货币,因而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减去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支付总额,减去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然后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以上所说的是金属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一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时,也不否定上述规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说:“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发行量符合这个要求,它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无限之召唤逆袭 小钱致富--小黎飞刀炒股6招 中国英才家庭造 网游三国之帝王心术 明少的夫人总掉马 500强高薪求职密码:四项修炼 营销之路 顶级鬼差 禁之渊 从绿到金 儒家知识一本通 (火影同人)[斑佐]轮回 默狱 财富幻象 杀神:我这么努力,无敌怎么了 扬书魅影 奔腾入海 荆棘王 袖剑飞吟 活出美好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