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龙腾小说网>孟子的智慧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第二,要开拓心胸。在这一方面,孟子有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等到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都变小了。接下去的话更有意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孟子实际上在讲他自己呢:我在潜心学习孔子创立的学说,但是很可惜,生得太晚了,不能做孔子的学生,只能私底下把有关孔子的材料找来好好地研究,也就是私淑孔子。事实上,孟子的确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孟子觉得,这也算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其他各种理论、言论都不值一提,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孟子以此来说明,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

第三,再进一步,要知行配合。知识跟行动配合,才有可能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孟子说:“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儿女也不会走正道;不依正道去使唤别人,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动。”古代家庭以男性为主,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就是所谓的“身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身作则。可见,孟子很强调知跟行要配合。知行配合,是后来儒家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儒家也受到很多批判,后面的墨家、道家,对儒家都有批判。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说,你们儒家讲仁义讲得好,但是你们自己做到了吗?《庄子》里面就有批评儒家的话,说你们说得很好,但是做不到,变成了假仁假义,不仁不义。这其实是冤枉的,因为儒家思想最强调真诚,就是说,我做的任何事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为什么要受教育呢,为什么要学习礼仪、法律等各种规范呢?这是因为我有真实的情感要表达,而这些规范给我提供一种表达的方式。如果只剩下表达方式而没有真诚的情感,那就是虚伪。儒家最反对虚伪,最后却反而被人质疑,这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儒家提到老师,一定要讲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的话,孟子并没有说过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实践这四个字。有一次孟子在滕国的上宫宾馆居住,并给学生上课。看门的人把一双没有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结果不见了。有人就跑来问孟子:“是不是跟随你来的人把草鞋藏起来了?”这个人讲话很婉转,草鞋不见了,有可能是被人偷了,但他说是不是有人把它藏了起来。孟子怎么回答?孟子当然不太高兴了,他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偷草鞋而来的吗?”这个人就说:“大概不会这样。先生开设课程,对学生是离开的不追问,要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诚心来学,就接纳,所以难免良莠不齐啊。”故事本身并不是要正面阐述有教无类的道理,但任何人想听课他都不会拒绝,看来孟子的确实践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这正是作为老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

二、怎样才算好学生(1)

接着我们就要问了,怎样做才是好学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要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

第二,要专心学习。

第三,要持之以恒。

第四,要诚心请教。

我们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学最好的。孟子说,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弓没有拉满,蓄积的力量不够,怎么能射得准、射得远呢?他还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

孟子的学生听他谈人生的道理,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却不容易做到。有个叫公孙丑的学生说:“先生所说的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有可能达到,然后人们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公孙丑的意思是希望稍微降低标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孟子回答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绳墨(木匠打直线用的工具),后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是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就会跟着他学。”作为老师,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开来,这样才是人生的正路。孟子后来谈浩然之气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心生羡慕,即使不见得多么了解其中的道理,也会觉得他讲得真是有一种力量,活着真是痛快,做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人生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而不必执著于那些富贵名利。

孟子这样谈到老师,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不能让老师降低标准,学生要往上提升。这就叫取法乎上,这个“上”当然不限于身边的老师。

孟子强调两点:第一点,向古人学习,跟古人做朋友,也就是“尚友”古人。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第二点,向圣人学习。孟子着重提到他眼中的两位圣人。一是伯夷。伯夷和弟弟叔齐,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死后,二人谦让,都不接受国君之位,反而离开国家,逃到西边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起兵造反,*商纣,两兄弟认为做臣子的不可以造反,就劝阻武王。武王自然不会理睬他们。推·商朝之后,两兄弟说我们不吃你周朝的粮食,就逃到首阳山上饿死了。司马迁觉得这么好的人有如此遭遇,实在是天道不太公平,便把伯夷排在《史记》列传的第一位。在古代,常常把这两个人看成志节、节操的代表,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随便妥协。孟子说:“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成语“廉顽立懦”即出自这里。

二是柳下惠。柳下惠生活的年代跟孔子比较接近。他非常随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尽量做我该做的,我对别人都不拒绝,跟伯夷正好形成对照。孟子说:“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刻薄的变敦厚了,狭隘的变宽和了。”

二、怎样才算好学生(2)

孟子认为,听到圣人的事迹,每一个人都会振作起来。所以做学生,首先要取法乎上,好好跟着学,要跟古人做朋友,向圣人学习。这是第一步。

其次,要专心学习。孟子曾讲过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的话,第二个人怎么可能学得好呢?

当然,专心致志,也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配合。《孟子》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楚国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话。孟子问戴不胜说,是找齐国人教他,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回答说,当然找齐国人教嘛。孟子又说,请齐国人来教,但很多楚国人跑来干扰,这样的话,即使用鞭子打他也学不会啊。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īu)之”。傅,就是师傅来教他,是个动词;咻,就是喧嚷、打扰。孟子还说,如果把这个孩子带到齐国都城住上几年,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

第三,要持之以恒。在这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是舜一类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一直不停地求利,是盗跖(zhí)一类的人。孟子还讲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意思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仍是一口废井。学习不是一样吗?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坚持到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好,也算一种修成正果吧。如果你差一个月,那还是没毕业,还是没有文凭。当然我讲的不是文凭,而是对于学问要有真正的领会,有真正的心得。

第四,诚心请教,这点又特别重要。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都子,他说,先生门下有一个人叫滕更——一看名字就知道,滕更是滕国的贵族,似乎是属于应该以礼相待的人,可是先生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我不回答,这可以看到孟子的坚持了。第一,仗着地位高来发问;第二,仗着有才德来发问;第三,仗着年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逃荒路修仙  品贤文谈做人  综漫+蛇  黑棺妖楼  中国人民解放军演义  影视契约  异世界之旅  武艺丛谈  王牌投手  重生抱紧反派,我被全家团宠了  中国皇家收藏传奇  忧然-与篮球明星的爱情攻守(出版)  异能田园生活 画媚儿  风卷残云  女BOSS们  三国将相录  乱火·癫风·灭  将森  伪装残心公主  棺门鬼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