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它就能成功。这样的论点低估了这样大的国家的变革问题,但却正确地
表明了清政府官办维新运动的活力与在短短几年中取得的迅速进展。这种论
点的缺点,在于它低估了在官僚政治的国家和名流社会之间出现的政治隔
阂。
参与和控制,而不是维新,继续处于清朝最后 10 年冲突的核心地位。北
京政府把维新与集权和延续官僚控制的目的结合起来,这一做法激起了反
对。②一位最坚定地主张维新的总督张之洞,在由谁控制铁路发展的问题上和
名流人士意见相左,尽管两者共有强国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信念。只要领导
的名流被赋予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任务,他们就可能参加政府,或与政府合作;
但当官吏再三设法限制外界的积极活动时,他们就拒绝给予支持。
发动辛亥革命的反对派是由与官僚政府的基本冲突形成的。③反对派是从
一些具有不同利益,对政府和社会具有不同观念的名流社会群体中发展起来
的。然而,就自由民主的意义而言,这些群体并不是作为利益集团而发挥作
用。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过强,名流阶级内部的差别太不显著,社会-政治观念
对于急剧地采取西欧的特别是美国的模式的政策来说,是过于强调整体性
了。不同的名流阶层——不论是老的还是新的——的成员继续由家族、地域
或其他纽带互相联系在一起。反对派的成员也共同具有一些基本观点,他们
是民族主义的,相信某种程度的民众动员,希望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以提供范
围更大的社会参政,并且易于感到被清政府官吏所出卖,易于不信任他们。
19 世纪最后 10 年的主要政治运动,如 1905 年的抵制美国货、省办铁路风潮
和立宪运动,都广泛地表现并动员了反对集团的联合,还牢固地把民族主义
的感情同他们争取代议制政府的要求联系在一起。①同盟会和康有为领导的立
①关于戊戌变法,见张灏:《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5 章;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这种解释采
自兰金:《“舆论”和政治势力》,第 470—472 页。
①《义和团》第 4 卷,第 171—172 页。
②关于清政府的维新方案,见市古宙三;《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7 章。
③关于辛亥革命,见 M。加斯特:《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9 章。
①立宪运动的主要著作是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和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又见张朋园:
《省谘议局:1909—1914 年政治参与的出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 期(1983 年 6 月),
宪保皇派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海外的流亡者中发展,但是,他们在东京、东
南亚和美国的斗争,并没有在国内重演。
在国内,反对派不同成分之间的分歧,没有反对派全体和中央集权的官
僚政府之间的分歧那样大。他们的作用是互为补充,而不是竞争的。革命党
人提出的共和抉择终于被接受,认为比有害的、钦定的立宪政体更可取,后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多元时空旅者 职场屠龙术·骊珠 斗罗:穿成魂兽后我内卷保命 穿越吧,诸天 不是猛龙不过江 斗罗:千仞雪是我侄女,而我卷王 灼灼如镜花 论剑 水情绮迷 贴心妹妹 唯我青仙 我在深镇有一千套房 强占,女人休想逃 (完结) 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命运天尊 吸血三姊妹 现实副本攻略指南 海贼,为解放世界逐步成长的剑士 轮转阴阳 异能古董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