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既然这种被动的长期持有是最佳策略,那么金融机构的理财顾问、投资顾问都应该下岗。反正长期持有就是了,你也不必劳心费力地去选择什么类型的投资组合,随便投资几个股票、债券组合长期持有就好了。顺着这种逻辑思考出的结果显然与中国日益壮大的理财市场有所相悖,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在招兵买马迅速扩大理财团队,准备为中国内地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财富管理服务,你上上搜索一下就知道。那么,为什么这些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在向你推荐适时而动的投资机会时都建议长期持有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为了在将来这项投资出现浮动亏损时找到一个继续持有的理由。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很多人也不懂价值投资。
第三,从100万到2800万,你什么也没做,在经过了17年后,你成为了拥有几千万金融资产的富豪。要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即使在今天也不是有那么多中国人可以随手一挥100万投资17年的股票类资产。让我们从故事中回到现实来,现在的你可能只有几万或者几十万可用来做金融投资。故此,你不必沉醉于故事中不劳而获成为千万富豪的梦想之中,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如何通过价值投资使得财富增值。只要方法对了,结果还会不好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比较特殊的证券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日本股票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指数是NIKKEI 225指数,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票价格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其NIKKEI 225指数自1985年的10 000点上冲至1990年的40 000点后,随即进入长达17年的漫漫熊市,直到2007年也没有回到当初最高点的一半(见图2…1)。
如果在日本证券市场最为狂热的那段时间里你投资了当地的股票资产,不用几年你就收益颇丰。但如果遵从了长期投资的理念,恐怕到现在都还处于巨大的亏损之中。17年的时间过去了,不可谓不长!难道这就是遵循经典理论长期投资所应有的回报吗?
图2…1 日经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日经资讯。
当然,这个例子是比较特殊的,并不是每个证券市场都会发生如此惨烈、长达17年的下跌,但是,关于明天、关于未来,谁又能准确预言呢?
中国的投资者是非常幸运的。自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GDP以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上证综合指数也从最初的100点上涨到了近期的2800点,最高达到过6000点。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增长,股市也能保持健康的发展。但如果有一天国内A股市场再次被严重透支,不具备投资价值了,我不希望你因为“长期持有”而承受可能产生的巨大亏损和悲痛。
最后,当你所投资的股票资产市盈率较低、具备投资价值时,应该忽视市场的波动,不论股票投资组合涨跌都应理性地买入并持有;在市盈率较高、无投资价值时,即使市场继续保持强劲的上涨,也应逐步卖出组合。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不是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这些资产有无“投资价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反对选时的思考(1)
在金融投资界一直存在诸多关于选时的策略和理论,最流行的莫过于技术分析中的趋势投资,其核心要素是要告诉投资者在价格趋势反转或价格趋势形成后进行投资。如果这种方法是高效而合理的,那么你应该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你可以创设一家投资咨询管理公司,兜售以“投资时机咨询”为核心的服务并收取咨询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股市的股票年波动率都在50%以上,如果你提供的服务每次都能在底部买进顶部卖出的话,不但你个人的投资年收益率将高达50%以上,而且你提供的选时服务所收取的咨询费也能逐年增加。假设你提供咨询的管理资产达到成立一只基金的最低额度—2亿元,咨询费为所获收益的10%(我相信如果你的选时服务果真有效,10%不算贵),那么你一年的收入最少也有1000万(2亿×50%×10%)。随着你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的资产可能在5年后达到100亿,那么你的年收入将高达5亿。不用多少年,你将问鼎中国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前几位。这听起来是多么美妙!
这种故事在夜里做梦时发生的概率确实很高,不过在早晨醒来后,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全世界唯一一位靠证券投资成为过世界首富的巴菲特的年投资收益率也不过。彼得·林奇在担任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时,投资年收益率确实高达29%,不过13年后他就辞职了。所以,那些期望着以价格趋势选时来获取25%~30%的年投资收益率的投资者们,应该去拉斯韦加斯或澳门!因为在证券投资中以价格趋势选时操作和赌博中以开“大小”的方式来操作别无两样。
无论是投资精英还是顶尖的基金经理们都以上述真实的历史来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在市场中选时来获得投资的成功,这是一种奢望!他们对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时进行投资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却以此就把“选择时机”完全否定,却是极其错误的!
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罗斯、凯恩斯和格罗斯都是选时的高手,如果不是的话,他们怎么可能长期超越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呢?你可能知道巴菲特在中石油(港股)价格元左右买进,然后在15元卖出的事儿,如果只是长期持有的话,他又何必择时买进卖出呢?还是因为在中石油不具备投资价值时,他就卖出了嘛。所以,这些大师都是根据投资标的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来做投资决策的。
事实上,买入股票资产的最佳时机就是你发现股票价值被低估而价格低廉之时。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A股1993年1月~2008年7月上证综合指数和市盈率的走势图(见图2…2)。
图2…2 1993~2008年上证指数及市盈率
在1994年7月,中国GDP依旧高速增长,同时上证A股的平均市盈率才14倍,相比以往的市盈率来说难道不是太便宜了吗?这时就是你买入A股的最佳时机!随即股指在短短两个月内翻了一倍多,从1994年7月的333点攀高到9月的790点,市盈率也一下窜到30多倍,这时就是卖出的最佳时机!
过了一年多,在1995年12月,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又回到了18倍,这又是你买入的时机!而在1996年11月平均市盈率又高达38倍,作为价值投资者该卖出了,不是吗?还有2005年5月市场平均市盈率15倍时,再次出现最佳买入时机,在2007年3月市盈率又回到了可怕的40倍,又是时候该卖出了!
反对选时的思考(2)
上述根据市场投资价值做出的投资决策不仅在中国A股上是成立的,在其他市场也是合适的。你回到前面再去仔细观察一下图1…4和图1…5就明白了。
当然,这种根据市场价值来进行时机选择的策略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在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当时香港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并不算高(16倍左右),但恒生指数还是在短短半年的时间下跌超过50%。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爆发了次贷危机,当时标准普尔500指数对应的市场市盈率20倍不到,可市场在随后的8个月时间里也下跌超过了20%。所以,在你所投资的当地市场发生金融危机的初期,不论当时的市盈率有多低,你都应该先退出回避风险,等到金融危机的风波过后,然后在市盈率较低的位置买入。
前面提到过证券投资是一个综合了一点数学、一点逻辑、一点历史和一点艺术的综合体,这对于理解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非常有益。价格每时每刻都处于波动之中,要么向上,要么向下,要么爬在原地不动,我还找不出第四种方式。价值也是依据不同的估值方法和公司未来不确定的发展前景来测算的。所以你看到的市盈率也都是大概的一个估算,并不是绝对精确的数值。因此,无论你是参考本书中的结论还是证券分析师的报告,“合理的估值区间”都会是评论有无投资价值的一种永恒的表述方式。这样的表述方式并非想让你处在一种不确定性中,做起投资决策时无所适从。实际情况是,证券投资就像绘制一幅美轮美奂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这个农场挺靠谱 蛋娘 万念屠生 笑娶五夫 带着果园穿七零,发家致富买房子 外贸邮件查询回复中英文指南 综武:别跟我比天赋,我氪金的 采鸿 言池塘钓大鱼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机械智人之造人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请叫我救世主 单身群落 每天进步一点点2 阿 婷 财富预言 我一个导演,写歌赚钱很合理吧? 尘爱如雪 成为海神之后:一不小心征服星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