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出笼,并不是记者有意要去造假,而是被捕捉到新闻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成稿之后没有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忘记了“自我质疑”一番。
像近一段被网上广泛质疑的“华南虎”照片,网友觉得疑点很多。如果编辑们在刊登这张照片之前也能有意识地去找找疑点,我不信读者都能看出的问题,经过那么多专业训练的编辑记者就愣是看不出来。
“华南虎”照片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就是拍到一张照片那么简单,而是证明了华南虎在中国并没有灭绝,这就非同小可了。但读者、网友们自然不会轻信这样的结论,所以不能怪现在的读者太会吹毛求疵,要怪只能怪有关的编辑记者没有预先设想到读者有可能提出的疑点,并对这些瑕疵事先作一些补救。被疑有假之后,相关编辑记者才想到去采访一些当事人,并通过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称“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绝无疑问”。但是,已经疑窦丛生的读者还会相信这样的说辞吗?早干吗去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成稿之后,能不能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2)
自己精心采写的报道受到置疑,编辑记者心里都是很郁闷的,也会很委屈:读者为什么会往那个方向去想呢?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读者还会提出这么个问题来?很简单,记者和读者都有各自的思维定式:记者总是因为相信自己所采访的东西才会去写稿,而读者的思维定式是“值得怀疑”。记者和读者思考的方向自然不是“一路”。
这就是说,如果记者能够改一改自己的思维定式,对自己所写的新闻也能像读者一样去“怀疑怀疑”,那么他跟读者的共鸣就会更多一些。读者能想到的问题,自己自然也就会想到了。
晓阳有些犯难的样子。我看出他心里一定在想: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发稿之前都要自我质疑一番,那还不要累死了?
是的,新闻往往是“急就章”,有时候抢时间是第一位的,容不得慢慢去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每篇稿件都要去自我质疑一番,谁也做不到。但是,对自己精心经营的重点稿件特别是正面报道,还是值得去下这样的工夫的。记住:新闻价值越大、越是有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报道,越容易受到读者的质疑,记者、编辑就越应该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正面报道尤其难以让读者信服,他们会本能地怀疑是记者在做人家的“吹鼓手”。这时候记者问一问自己“读者会提出些什么问题”,把读者的疑问尽可能地想到、回答到,你采写的正面报道才能在读者挑剔的眼光中为他们所心悦诚服地接受。
2004年,我采写“交通局长的楷模”——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局长赵家富的先进事迹,我就给自己提出了几个“值得怀疑”的问题:交通是腐败多发的部门,赵家富作为交通局长,真的就能如此廉洁奉公?说他清廉,为什么他家是一栋三层小楼?他有个亲戚在交通局,是不是“以权谋私”?他育有一儿一女,是不是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等等。想到这些疑点之后,我便有针对性地去采访,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时,所有媒体的采访记者都在忙不迭地采访赵家富的先进事迹,而我却很“不合时宜”地提出这些看起来有些“刁钻”的问题,有关部门和赵家富的家属当时对我要问这些问题还不那么高兴。但是我想,我要问的这些问题,也一定是报道赵家富先进事迹之后许多读者心里的疑问,我必须回答读者心中的这些问题,赵家富才会真正可信、可亲、可敬。我还是坚持按我的思路去作了采访。
最终的报道效果证明我是对的。在对赵家富事迹连篇累牍的报道中,最让读者和新闻界记忆深刻的还是我采写的这篇《对一位英模人物的“污点调查”》。有研究者为此专门撰文指出,我采写的这篇通讯对于正面典型报道具有“破冰”意义。新闻界谈及正面报道的创新,至今还对我的这篇报道津津乐道,在网上能够搜到不少对此的研究评价文章。
现在回想起来,对赵家富的报道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在于当时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给自己提出了那么几个“自我质疑”。我“自我质疑”了,读者对赵家富的先进性就再没有更多的怀疑了。
伍晓阳听从了我的建议,高高兴兴回到办公室里去修改稿件。除了我提出的机构重叠问题,他还自己又想了几个问题:政府设置的调处中心效能会高吗?调处中心如何才能不代替其他调解组织的职能?群众不服调处中心的调解又怎么办?针对这些疑问,他在稿件中都巧妙地有所回答。
“这样,稿件就更完美了。”我一边看稿,一边对小伙子的努力给予赞许。
统计数据这样用 新闻才不乏味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一则新闻,通篇都是阿拉伯数字——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调查,1月至9月,云南省生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猪肉产量万吨,增长。9月末全省生猪存栏为万头,增长,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为万头,增长。”
读起来是不是味同嚼蜡?这样的新闻你肯定不喜欢。
偏偏值班过程中屡屡遇到记者拿来这种满篇数字的稿件,审这样的稿件我总是头昏眼花,头皮发麻。
也难怪,记者从统计局拿份材料回来就发稿,真的很省事。
有的记者似乎离开了有关部门提供的文字材料就不会写稿了,但机关里搞材料的人同记者的思维习惯却是不同的。记者最需要的是事例、是细节、是人物!
记者浦超今天写来这篇《云南生猪存栏开始回升》。还好,小伙子总算动了点脑筋,除了这一堆数字之外,还对生猪存栏为何回升作了简要分析,加了几句“云南省政府最近出台了《扶持生猪生产的意见》”之类的话,好歹还有那么一点点新闻。
可是还很不够。小伙子已经有了“用活数字”的意识,但说不上已经把数字“用好”了。
我们提倡少用干巴巴的数字,而用生动形象的事实说话;但新闻里不可能把数字都消灭干净,统计数据也并非毫无新闻价值。关键是新闻写作中如何才能把数字用活、用好、用生动。
浦超这篇稿件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当我们遇到有关部门提供来的统计数据的时候,能不能不只是把这些数据照抄一遍了事?我们完全可以多下点工夫。
一是解读。这些数字表明了什么?数字的变化预示着什么?冷冰冰的数字跟群众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联?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名堂”来当然更好,我们自己解读不了,那就向专家去请教好了。
二是挖掘背景。这些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它的背后一定有多种多样的综合因素,包括人的努力、科学得当的措施等。数字的背后,总会挖得出有价值的新闻。
这篇生猪存栏回升的消息,要是不就数字报数字,而把报道的思路、视野拓得更宽一些,想一想,这些数字后面还有多少的背景可以写呀:肉价疯涨,农民不愿养猪,政府给养猪农民发放“猪头补”,母猪也开始上保险了,云南很多地方为猪建“小区”……这些事儿不都很有新闻吗?甚至可以再采访一户养猪农民,请他谈谈以前养猪如何亏损,他把母猪都忍痛杀了,现在又如何有了积极性,多养了多少头猪。选取这么一个有代表性的“人”来做养猪的新闻,不照样可以反映出生猪存栏回升的主题?把数字融入这些生动、形象的新闻事实之中,这篇稿件不就做活了?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一定津津有味。
统计数据就应该这样来用。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新闻表达方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给财经记者的四点忠告(1)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我们的两位财经记者浦超和刘娟一起走进我的办公室。
他们都是很勤勉的记者,在我看来已经相当出色。但他们自己却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分身 来自世界500强的中层内训课:中层领导力 忆昔花间相见时 杀人游戏之皮下注射 我在幕后发系统 性感天后 怎见浮生不若梦 (第三部)+番外 (恶作剧同人)吻你不是恶作剧 几度忘川 唯有情牵 (花庚同人)爱神的圈套 狂仙 苍天有泪之雨落云翔 灵异怪谭之人间鬼味 作者:躺下爷压 孤钵-谁主金屋(出版) 沧海孤鸿 大明007号侦探社 我在天堂这等着燕 一品庶女 鬼王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