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十八岁时还有“从医”这条路可选。我的父亲就是医生,开了一家私立医院。在我们家的几个孩子里,我的成绩还算不错,所以我感觉得出父母希望我学医。可真要走这条路的话,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念本地的金泽大学医学院,到时候就无法逃离那个家了。祖母和母亲一直教育我:“这年头女人也得有一技之长。”母亲说这话可能是出于怨恨,毕竟她这辈子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丈夫。可真到了女儿选学校的时候,她突然翻脸不认人,说什么“女孩子上个大专就行了”,搞得我很是纳闷,心想:“妈妈,你这些年说过的话算什么啊?”现在想来,她也许是对女儿迅速脱离父母的掌控产生了危机感。后来,她见我选择不结婚、不成家,便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被全盘否定,对我说了好些满是怨气的话。
不仅如此,一想到以后要当医生,我就觉得后半辈子的路都铺好了,一眼就能望到头,不禁感慨“捧着铁饭碗的人生可真无聊”。跟家境贫寒的朋友说起这些时,他们强烈反驳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时女生的大学升学率还很低。看到同辈的女性说“我从小看着大人吃苦受累,不想落得和母亲一样的下场,所以拼命学习,找了一份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我只觉得她们是那样光芒四射,眼睛都睁不开了。
看完你的回信,我感到自己那可悲的旧伤在隐隐作痛。你说你之所以敢轻易离开好不容易入职的名企,“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与家人的关系还算不错,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实在走投无路了也有家可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告诉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觉得这种乐观精神是父母的馈赠,不过这背后存在依赖心理。你觉得实在不行了还可以靠父母,当年的我也一样。我曾经在一次鲁莽的旅行中花光了钱,只得打电报回家让父母寄钱来。结果当然是挨了一顿臭骂,但我坚信他们不可能不给我寄钱。
告诉你一个没人知道的秘密:有一段时间,我把银行卡的密码设成了父母家的电话号码。每次输入那个密码取钱,心头便是一阵苦涩的刺痛,因为我意识到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没有摆脱“实在不行还能靠爹妈”的心态。或者说,也许我是想用这份苦涩自勉,才会一直用早已销号的老家电话当密码。
我的父母有一腔愚蠢的父母心。无论我干出什么事,他们都会原谅。我甚至认为,就算子女杀了人逃回家,他们大概也会敞开大门。你说你“年轻时过得太不健康,完全不觉得自己能长命百岁”,这话也把我看乐了。女儿最大的叛逆,就是狠狠糟蹋父母无比珍视的自己。但反过来说,女儿越是下得了手,就说明她越相信父母的爱呀。
你觉得自己会走在父母之前?照理说,死亡的顺序就是出生的顺序,若是颠倒了,在佛教里称“逆缘”。对父母而言,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孩子的不孝也莫过于此。送走父母后,有人对我说了一句毕生难忘的话:“孩子的职责就是不走在父母之前,你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不由得想,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对别人说出这番话。你送走了母亲,所以也算是尽到了一半的责任。
长大成人后,我目睹了那些得不到父母关爱,甚至被冷待或虐待、在家没有容身之地的孩子长成了什么模样。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这代人正因为认定父母是伟岸、强大、坚不可摧的,才能喊出“粉碎家庭帝国主义”之类的口号。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我见证了家庭在这些年的变迁,痛感它变得脆弱、渺小而易碎。想必孩子们正在竭尽全力阻止家庭分崩离析,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裂缝。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读了涩谷智子女士编写的《未成年照顾者:我的故事》。编者向日本读者介绍了“未成年照顾者”的概念,让大家认识到有一批(未满十八岁的)孩子不得不扛起责任,照顾离不开人的父母。他们自己还在需要照顾的年纪,但周围总有人说“你真了不起”“你好努力呀”,使得他们只能逼着自己振作,无从倾诉内心的痛苦。他们得不到同学的理解与同情,走向沉默与孤立。他们没有求助的途径和知识,或是求助了也没有人伸出援手。但他们没有回避摆在眼前的照顾需求……对这些孩子来说,父母不是他们依赖的对象,而是依赖他们的人。这样的家庭和孩子肯定一直都存在,但直到未成年照顾者这个概念横空出世,他们才被世人看见。是涩谷女士让那些(曾经的)孩子开口说出了长大成人之后也无法消弭的种种感受。这本书堪称心血结晶,看得我不禁感叹,要与孩子进行多少沟通才能做到这一步。
我切身感受到孩子是无法选择父母的,尽管做父母的大概也会感叹自己无法选择孩子。这么看来,你我都非常幸运,毕竟我们能有“实在不行就靠父母”的念头。有句话叫“英雄是能够化命运为选择的人”。我觉得那些没有逃避眼前照顾需求的孩子,就是将无法选择的命运变成了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中每一个未成年照顾者讲述的故事都如此震撼人心。
但面对并非自己选择的出身,你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羞耻。多亏父母赠予我的爱,我拥有了“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乐观精神,也拥有了不惧怕未知世界和新鲜体验的秉性。也许你的满不在乎和鲁莽也是父母的馈赠。
说回“独立”这个主题。
天职(vocation)、职业(profession)、工作(job)是有区别的。三者重合是无上的幸运,但这样的情况寥寥无几。“无论能不能赚到钱都会做”的是天职,“利用专长谋生的差事”是职业,而工作是“奉人之命的有偿劳动,无关好恶”。除此之外还有爱好(hobby),指自掏腰包也要做的事。对我来说,我的职业是教育服务业。尽管没有任何相关执照,也没有受过培训,但在实践中掌握了必要技能,足以拿出与工资相符的成绩。研究女性学和社会性别如今称得上是我的天职,但它起初只是爱好而已。我甚至在某小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作为爱好的女性学论》。天职就是别人不下命令,你也愿意主动去做的课题。至于冲着钱做的工作,各种各样的我都做过一些。不过没尝试过性工作。
对你来说,写作是这三者中的哪一种呢?
人活着就得吃饭。养活自己意味着你必须要有市场。钱出自别人的口袋,所以你要是对他们没有用处,他们就不会为你掏钱。我在智库做过兼职研究员,体验过信息变成金钱的过程,还学会了如何将信息转化为金钱。但“课题”终究是别人给的,本质上无异于“借人之物,图己之利”。我的社会学技能可以在这份工作中派上用场,所以当年我说不定也可以选它作为职业。在囊中羞涩的研究生阶段,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挖角。大阪某新兴智库邀请我加盟,表示“想招个能立刻用上的人”。我考虑了一天还是拒绝了。理由荒唐得很:懒得一大早爬起来,从京都最北边坐电车去大阪上班……光是回想起这件事,我就直冒冷汗。
女性学这个爱好之所以能转化成天职,也是多亏了时代的巧合。不过与“化命运为选择”一样,我能够“化偶然为必然”也实属侥幸。但正如我在上一封信中所写的那样,我为自己不仅乘上了时代的浪潮,还创造了浪潮本身而自豪。
我也动笔杆子写过文章。文字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写作这种行为涵盖了爱好、天职、职业与工作。我会针对写作性质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文风。
想必你已经在写作的乐趣中品尝到了自我表达的愉悦。写作是一种技能。而技能是可以磨炼的。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陷阱就是自我模仿。不止作家,所有创作者都要面对这样的陷阱。你一旦产生市场价值,买家(编辑)就会约你写“类似于××的东西”,只为复制昔日的辉煌。因为这样最保险稳妥。但越是顺着他们的要求来,你的市场价值就越低。
你的母亲和我给出了同样的建议。而且她的措辞是如此精彩——“希望你拿出更有意义的作品,为后人铺路搭桥,树立路标,甚至建起庇护所或瞭望塔。”我把同样的意思表达成了“脚踏实地,积淀出不受时代和潮流影响的东西”。不愧是搞文学的,这表达能力教我甘拜下风。请容我再感叹一下,能用这样的文字交流的母女实在是让人眼红。(但我也不禁感慨,你这个当事人肯定烦透了吧……)
只有走过之后,才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你不必急于决定路线与去向,不妨尝试一下新的主题和文风。新的主题必然需要新的文风。不尝试一下,又怎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呢。得天独厚的环境让你天生可以满不在乎、鲁莽行事,那就把这点好好利用起来吧。而且你经历过挫折与伤痛,甚至不惜刻意脱离那个优越的环境,这使你拥有了别人没有的财富。
如果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读者。作者的衰颓始于低估读者的那一刻。到时候,你也只配拥有相应的才华。我时常告诫学生,写文章的时候要想一想这是写给谁看的,文章的“收件人”最好是你能勾勒出面貌、可以用专有名词描述的人。作为学生论文的第一个读者,我也一直在琢磨我这个读者配不配当收件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无法信任和尊敬作为收件人的导师。还有一句话我也经常对学生说:别以为你的收件人只在学术界这片小天地里。他们经常被论文主审和副审的意见牵着鼻子走,所以这样的建议非常必要。
文章也可以写给“尚未出现的读者”。话说回来,先前提到的未成年照顾者的动人故事,我觉得就是写给其他不知身在何处却有着类似经历的未成年照顾者,写给“尚未出现的读者”。我能感受到:啊,这些文字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天职、职业与工作都无法让别人代劳。
但在信的结尾,你说“除了婚姻,我们这一代的女性好像仍然缺乏保障”,看得我不禁唉声叹气。什么样的工作都能督促我们成长。遭遇瓶颈与难题的时候,即便有最亲近的人守在身边,能够突破难关的人也只有你自己。被逼到极限后努力克服——这种经历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体会到。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成就感,建立自信。如果这种体验伴随着认可,那就赚到了。如果认可是以金钱的形式出现,那就是撞大运了。难道年轻女性没有机会品味这种成就感吗?
你朋友的逸事也把我逗乐了。“我想起了一位法国朋友。他(自称)是影像作家,一直靠失业保险和其他福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总说要利用这段时间养精蓄锐,干一番大事业,可我看他好像已经好多年没干过正经事了”——多么似曾相识的感觉。在80年代的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有余力,当时我结识了一批年轻人,他们一边领着失业保险过日子,一边玩音乐、搞戏剧。我觉得披头士就是在英国那种青年文化中诞生的。那时我还感叹,看来没有经济保障和时间,文化就无法诞生。但金钱和闲暇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无论工作本身赚不赚钱,最大的回报都是自己获得的成就感。尝到甜头就会上瘾……研究的乐趣就在于此。即便工作是为别人做,而不是为自己做,也能品尝到成就感。这是成长的喜悦。你会感到自己做成了一些事,因此脱胎换骨。哪怕到了我这个年纪,都能尝到这种滋味,仍在成长期的你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自己和那时不一样了——当你可以说这句话,想要把全新的自己展现给某个人看时,可惜她已经不在人世。
我向来认为,父母和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有朝一日听孩子或学生说:“感谢你们多年来的照顾。从明天起,我不再需要你们了。”过了这一天,就只能自己培养自己了。这些你应该早就心知肚明。
2020年12月14日
上野千鹤子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哥谭神父在线祈祷[综英美] 梦倾华:锁妖记 两个人的车站 占卜师之阴阳镇 阴阳渡灵人 穿成帝企鹅的我卖萌成功后 热带公路 特种部队之守护者 神之子的网球成神路 我的马甲演技超神 全能公子爷 拥抱黑暗吧 快穿之你挑逗,我失控 快穿之女配她疯了 请用BE剧本成为白月光 [综英美]哥谭先生无处不在 第安娜漫游记 魔界死神 世家的血 玄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