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3章 读不懂的古人的秘密中国历史之谜3(第1页)

明代王世贞《读书后记》怀疑《吕不韦列传》这段记载不真实。他提出了两条理由:一是吕不韦为使自己永葆富贵,故意编造自己是秦始皇的父亲的故事;二是吕不韦的门客骂秦始皇是私生子以泄愤,而编造此说。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也怀疑吕不韦为秦王政生父之事,他指出三个疑点:第一,仅见《史记》而为《国策》所不载,没有其他的旁证;第二,和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如同一个刻板印出的文章,情节大类小说;第三,《吕不韦列传》又有“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之说,显然与上述故事自相矛盾。

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对郭沫若的三点质疑,作了针锋相对的批评。他以为,第一,《史记》的记载有不少为《战国策》所不载,没有旁证,照样保持《史记》的真实性;第二,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出于《战国策·楚策》。《史记》所载的故事与此相类似,并不能否定《史记》所记载的真实性,只能说明这种斗争手段,在当时是被不少政治上的风云人物所运用的;第三,并没有自相矛盾。司马迁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献于子楚,此“姬”即为“赵豪家女”,完全说得通。

郭志坤进一步引证班固称秦始皇为“吕政”之说。裴驷《史记集解》:“吕政者,始皇也,名政,是吕不韦幸姬有娠,献出襄而生始皇,故云吕政。”郭志坤还指出:“说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不影响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形象。”并举例说孔子、耶稣都是私生子,但并不因此损害他们的形象。

即便如此,秦始皇的生父问题,恐怕还会争论下去。

曹操疑冢之谜

中国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这些陵墓工程浩大,费时多年,动用上万甚至几十万民夫,耗费了大量金银,陪葬了数不尽的财宝。

而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却提出“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地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

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资财匮乏,曹操带头不穿皮革制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

据说,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

据此,曹操的墓应在古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漳河沿岸。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曾在此下马、拜谒曹操陵。但并不知拜的是否是真陵。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至此,疑冢之说似乎不攻自破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

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

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

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并有两个传说作为佐证。一个是清人沈松的《金健笔录》中说有一捕鱼之人在干旱的漳河床内捕鱼。发现地下的石门,进入石屋见到了曹操尸体及陪葬女。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经不起推敲。另一个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说许昌城外一山洞,内藏曹操棺椁。这也属虚构,难以令人相信。况且,地点也不符。

《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查,这也属假设。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理由有三:

其一,《魏书·文帝纪》载:“甲午(220),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二日人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说明他此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处。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曹丕祠谯陵,一是不忘出生地,二是祭先王曹操之陵。

其三,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有曹操的祖父、父亲、长女等人之墓。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认为曹丕祠谯陵可能是祭祖。不一定是祭曹操。祖先坟在此,不一定曹操墓也在此。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一千多年了,曹操的真正陵寝还无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智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是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他隐居于隆中,博览群书,极富韬略。公元207年刘备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他对刘备提出联吴破曹,占据荆州、益州,和好西南各族,逐步统一中国的方略,即“隆中对”,为刘备所采纳。此后,他被刘备拜为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刘备势力渐渐强大,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蜀汉政权建立之后,诸葛亮任丞相。他限制豪强势力,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加强对西南各族的统治,兴修水利,屯田汉中,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高尚的人品,杰出的才能,光辉的业绩与献身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都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各种民间传说更把他描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超人。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一些重大失误令人惋惜,因此,他的智者形象,不免受到了挑战。批评他的观点主要有三方面:

(1)“隆中对”后期方案之误。

“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在群雄混战之中,诸葛亮能提出蜀汉开国和三国鼎立的长远战略,是高瞻远瞩,无人能比的。按此战略方案,刘备摆脱了困境,开创了蜀汉江山。

幻城  都市无上仙医  我的野蛮美人总裁  时间会证明一切  摆渡人  一千零一夜  地府归来  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系列(共7册)  绝世灵帝  朝花夕拾  花间高手在都市  葡萄酒入门百科全书  三重门  小时代3.0刺金时代  我的完美总裁老婆  泡沫之夏  我所理解的生活  守岁白驹  十万个为什么  最强神豪  

热门小说推荐
传奇族长

传奇族长

种族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残忍和暴虐,有的只不过是一个族群的生存和繁衍。一个陌生的灵魂,带着一方洞天至宝,降临到了这片莽荒大地,成为一座小部族的族长,带领部族执掌一域,从弱小到强大,开始了漫漫征伐路。...

摇滚天王

摇滚天王

重生平行世界,带着前世的摇滚经典一步步踏上音乐的巅峰之路摇滚魔女艾薇儿与妖孽奇才黄天的世界婚礼吸引了全球几百家娱乐媒体争相报道每一次新专辑的问世,都是一次世界摇滚歌迷的狂欢...

捡来的仙缘

捡来的仙缘

当天上有馅饼掉进嘴里时,那是吞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卡的难受。当天上有金山掉在眼前时,那是既拿不走,也舍不得丢,左右为难。当天上有仙缘砸在头上时,那是既修不了,也甩不得脱,欲死欲仙。何素素由于一时不慎,被树上掉落的叶子砸破了头,之后意外的魂穿到了修真世界。要什么没什么的何素素,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秉承着没有无用的垃圾,只有放错的资源的理念,把别人不要的东西捡起来回收利用仙缘功法,我捡我捡丹药法宝我捡我捡道侣敌人我我没看见,谁爱捡谁捡。何素素就靠着这种捡捡捡的方式,终于...

我的漂亮女老师

我的漂亮女老师

清纯可爱的马尾辫校花,前凸后翘的美女老师,职业制服的霸道女警花,一个个美女纷呈而来。其貌不扬的高中生莫小贪得到了一款能预知未来,过目不忘的透视眼镜,人生发生了转折。面对各种美女的青睐,莫小贪这才知道,什么叫做财源滚滚,什么叫做美女入怀,什么叫做暧昧无限,什么叫做纯真爱恋...

修仙传

修仙传

诛仙剑在手,斩神旗遮天。废墟中走出的少年,一步踏出神坟和仙葬,神目洞天,翻掌间,一鼎烹出一个造化永生!(新书独尊永恒已经上传,拜求各位朋友把推荐票投给新书。新书将延续本书的世界体系,展现新的武道人生。喜欢的朋友请右键收藏,谢谢!)...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