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从古到今,从来不是出在底层的被竞底者身上,而是出在竞底者身上!出在竞底的机制上!
企业做得不好,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首先由战略和制度决定成败。难道2008年企业倒闭潮,是细节引起的吗?同样,中国的经济没有搞好,也不是企业家们做得不好,也是战略和制度的问题。
只有以制度打破竞底的怪圈,确定出不断进步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起飞才可能持续。
但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善,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会将问题推给底层的员工。对于员工的低敬业水平,任正非作为竞底者,不会对员工的被竞底状态进行反思,反而理直气壮地在大会小会上痛斥“中国人难管、懒散,非得用僵化的制度牢牢地束缚住”。这样一来,华为的竞底必然愈加剧烈,“毛巾”越拧越紧,导致华为不时横死几个年轻人。他们的夭折,也许能让任正非认识到“毛巾”就要拧断了,让竞底制度的“天网”,稍稍疏漏、松动几分。
被竞底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是纯粹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典型意义的“群众”,面目模糊。他们虽然很要面子,但却只有很低的自尊,因此,缺乏个人特征,很容易按照竞底者的要求作出服从,尽管这种服从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
华为的一名员工曾善意地上书,谈自己对企业的建议,立刻被任正非批示:要么将该员工辞退,要么送精神病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事在华为传为佳话,在中国的企业界传为美谈,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显然,在这样的竞底环境下,员工只能对上级唯唯诺诺,表现得缺乏自己的个性。确实,被竞底者就如同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螺丝钉只应中规中矩地固定在某个位置,当然不能有自己的个性。
但人能是螺丝钉吗?人应该是螺丝钉吗?人若成了螺丝钉,“以人为本”又怎么说?
竞底者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等,愿意让他们的子女成为这样的螺丝钉吗?在第六章中,我们将说明,竞底企业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文化,对人不对己的文化。这也能说明,竞底者只会将他们的竞底口号,如“艰苦奋斗”、“坐冷板凳”、“入模子”、“要效果不要借口”,等等,只会用在被竞底者身上,不会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1)
竞底既然在中国如此普遍,源远流长,必然有其“合理”的方面。经过研究发现,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和概念,可用于解释中国人竞底的合理性:
A。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这条著名规律的意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投入某种生产要素,如果增加到一定之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
如对华为而言,政府对它的土地供给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对其增加通信产品的产出,并无显著的帮助。
在中国,因为廉价劳动力的海量存在,企业倾向于不搞技术创新,较少升级设备,而喜欢连续增加员工的使用,当人员使用超过一定规模后,将使企业因增加员工而增加的产出出现递减,从而反过来约束了员工的报酬增加。
因此,就形成了竞底,所以志强厂的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18年来没有实际增长!
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去赚钱。因为人口多,所以工资很自然被压到底线,打工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穷。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这是一个竞底带来的无法中止的怪圈,封建社会是靠改朝换代时的人口大规模灭失,来打破这个怪圈的。
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产业自由流动,中国人的这种低报酬,使大量低级产业在美日韩等国无法招聘到廉价的工人,竞相转移到中国。
有一首打油诗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竞底现实:
美国人发明东西;
日本人把东西做好;
韩国人把东西做烂;
中国人把东西做到没钱赚。
中国2008年流行一句俗话“至贱者无敌”,区区五个字,高度概括了竞底的本质。竞底,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已经把它搞得没钱挣了,看你还怎么跟我争!”
但是,为了获得竞争力,要生活在“至贱”的状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呢?要在别人没有钱赚的底线以下生存,这种生存方式的艰辛,可想而知。
所以任正非会无奈地长叹“现在卖高科技产品,简直像卖萝卜白菜一样不赚钱”,他没有反思,华为的竞底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2008年珠三角和长三角,这*最发达的产业带,会发生大量的倒闭潮;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SCI谜案集(上部)-第三案 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做偶像老爸老妈 我的异界女友 最小说(第2辑)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 林默安幼鱼我的养成系女友免费阅读全文 生活智慧之书太极博弈原理 极品掠夺系统 问穹 四合院之何雨柱的柱生 49万养大一个孩子 凯源玺 exo我愿意等你 梦幻西游:都被看光了,还怎么打 请正确使用空间门 蜘蛛与蜥蜴的搏斗 契约精神 99种死法(快穿) 接骨师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