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因为很多人虽然擅长,但在饭局这样私下的场合,往往会暴露出真正的品性。
比如马云喜欢看人在饭桌上喝酒的表现:
“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我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我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
李嘉诚喜欢从选座位识人。
如果吃饭时,有哪位喜欢选领导身边的位置坐,他觉得此人过于积极,心术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却偏偏不喜欢坐在领导身边,老是挑离领导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他也不看好。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些细节,因为很难掩饰,很容易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
你看一个会议上,有人夸夸其谈,但言不及义,有人沉默寡言,但却能切中肯綮。
你看有人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浮夸鄙陋,有人笑而不语,但礼仪周全。
这些都是细节。会识人的人会发现,这些人坐在那儿看起来不声不响,却在细节中彰显出他们真正的高贵和儒雅。
******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文|李砍柴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能力高低了呢?
两个角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自我夸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习惯以各种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看人,比如毕业院校、演讲才能,以及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等等。
1
我们看人最核心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两个,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贡,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颜回属于一文不名的知识分子,而子贡却是钱财万贯的商人。从资质来看,颜回沉默笃言,看似愚钝,而子贡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作为学生,颜回既不是特别爱发问,学习能力也不强,而子贡却积极请教孔子,参与讨论,发表见解。
在我们现在的很多评价体系看来,子贡这样的学生应当更被推崇,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颜回自然是比较容易被边缘化。
然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在他教学的过程中,他却一直在贬低能言善辩的子贡,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在整部《论语》中,涉及颜回的共有17条,其中有14条全部是孔子对颜回的褒奖以及怀念。而与此相反的是,在《论语》中关于子贡的有33条,其中请教孔子的、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达到一半,其余的则多为孔子和子贡的讨论以及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其中正面评价2条,□□和训诫5条。
孔子为什么要打击能言善辩的子贡,不遗余力地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子贡能言善辩,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有经世之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颜回的大智若愚比起来,子贡的“利口巧辞,能言善辩”属于巧言令色的“小智”。
颜回的自信是由内向外的,子贡的自信则是由外向内引发的,最初他只是把学习当做一种完善自我、装饰自我的手段,有着很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一方面思维敏捷、领悟性强、善于应对、为人练达,其能力确实超出常人,但一方面较为浮躁、容易骄傲自矜,容易志得意满、自以为是,很难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LOL小兵传奇 萌妻高高在上 我的男票有系统 王爷欠治,医妃傲娇不寻常 生人勿近 一纸婚约 与王爷的斗争 穿越之种田打脸两不误 纯禽恶少蜜宠妻约 我女儿是重生的 星际之虫族宠婚 [洪荒]我不是嫦娥 [快穿]获取攻心的百种方法 重生之小娘子记事 男主貌美如花 京都幻事 我就吃你这一套 快穿之撩心 男主画风清奇 艾玛这窗有特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