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孔子看人识人,不被外在的光鲜所欺骗,不以外在的成就论是非,而更注重个人精神层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坚定信仰、积极而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在他看来,“德”是一个真正君子的内核,此外的口才、能力、经历都应该在此基础上生发。
能通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正是孔子识人育人的过人之处。
2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是一个善于知人用人的高手。
淮军草创之初,曾国藩曾让李鸿章把淮上豪士悉数邀往一处食宿,他要亲眼鉴别人才。这一天,他们不骑马,也不带随从,悄悄步入宿馆。只见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执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大有旁若无人之概。
看什么书呢?司马迁的《史记》。
于是,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其中的哲理,在当代女漫画家钱海燕《小女贼的细软》中得到了呼应: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
曾国藩尽管“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但在具体任用上“广中求慎”,并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即以道德品性为重。尽量弃用那些官气重、心窍多、投机取巧的浮华之人,而选用那些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之人。
曾国藩一生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
为此他提出,“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标榜“主动吃亏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声不佳者、才德平平迁升太快者、个人不愿出仕者不可推荐。
3
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因为很多人虽然擅长,但在饭局这样私下的场合,往往会暴露出真正的品性。
比如马云喜欢看人在饭桌上喝酒的表现:
“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我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我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
李嘉诚喜欢从选座位识人。
如果吃饭时,有哪位喜欢选领导身边的位置坐,他觉得此人过于积极,心术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却偏偏不喜欢坐在领导身边,老是挑离领导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他也不看好。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些细节,因为很难掩饰,很容易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
你看一个会议上,有人夸夸其谈,但言不及义,有人沉默寡言,但却能切中肯綮。
你看有人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浮夸鄙陋,有人笑而不语,但礼仪周全。
这些都是细节。会识人的人会发现,这些人坐在那儿看起来不声不响,却在细节中彰显出他们真正的高贵和儒雅。
******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文|李砍柴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能力高低了呢?
两个角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自我夸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习惯以各种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看人,比如毕业院校、演讲才能,以及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等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萌妻高高在上 男主画风清奇 快穿之撩心 穿越之种田打脸两不误 艾玛这窗有特异功能 [快穿]获取攻心的百种方法 我的男票有系统 京都幻事 王爷欠治,医妃傲娇不寻常 重生之小娘子记事 一纸婚约 生人勿近 男主貌美如花 [洪荒]我不是嫦娥 与王爷的斗争 星际之虫族宠婚 我女儿是重生的 LOL小兵传奇 纯禽恶少蜜宠妻约 我就吃你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