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面我们对欧阳修进入官场后的第一次出击进行了讲述。接下来,我们将时间定位在他被贬夷陵之后。
欧阳修到了夷陵,为一小小的县令。与柳宗元相比,欧阳修的心态好得很,远没有柳宗元的万念俱灰。当时柳宗元被贬为31岁的样子,欧阳修跟他的年龄相仿,在给哥们尹师鲁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沈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与尹师鲁第一书》)
欧阳修说五六十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沉默畏惧,谨小慎微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就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代代相传。忽然间看到有人做出惊世骇俗的事,就算是在厨房里烧火做饭的老厨娘见了,也都惊讶不已。很多人都交口议论,却不知道这种事古人天天都在做。
那么,欧阳修说这番话表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对当前的社会风气不满,为了打破这种社会风气,他甘当第一人。
2、心态很平稳,没觉得因为这事被贬谪而感到苦恼与后悔。
正因为有如上两点,欧阳修才没了乱了阵脚,他才得以看清今后的形式——改革派还会东山再起。相比之下,柳宗元就没有这样的认识了。不过,欧阳修于柳宗元被贬有着本质的不同。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柳宗元是站错了对,他们的改革触动了朝廷的核心利益,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是符合朝廷的核心利益的。
为什么这样说,这个时候的范仲淹并没拿出那“十条”(《答手诏条陈十事》措施,当时宋仁宗不过20多岁,但他却有强烈的革新朝政的愿望,所以宋仁宗是很信任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大环境是有利于改革派的,只不过范仲淹等人没有把握好尺寸,有点急于求成,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当时的宋仁宗执政不过才两三年的时间,他需要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可能一下把守旧派给扳倒。虽然范仲淹等人因为这个原因被贬谪了,但是朝廷上下改革的心声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加强了。再加上欧阳修的那篇《《与高司谏书》带来的深渊影响,使得改革的继续推行希望是大大的有。
欧阳修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上述形式,所以他一点都不悲观。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朝廷还会重用他。果然不出欧阳修所料,大概过了三年,欧阳修接到朝廷的诏令,官复原职。在这之前欧阳修在朝廷的任职是阁校勘。按理说,有了之前的“教训”,欧阳修应该收敛一些才对,但是他没有,反而更加锐气十足。大家别以为欧阳修是冲动之人,实际上他心里清楚得很——政治环境允许他这么做。
对此,我们先来看当时宋朝面临的边境威胁。宋朝跟西夏的战事不断,隔三差五的就要打上一仗,宋朝打不过,吃了不少败仗,这就给朝廷很大的压力。此外,宋朝在艰难应对西夏的同时,还要进贡给辽国。如此一来,打仗又打不赢,还要耗费巨大的财力于人力,再加上辽国那里的进贡每年也不少,一个最大的恶弊就出来了——财政赤字。不仅如此,国内官员徇私舞弊,老百姓赋税繁重,各地民变之事也是有发生,搞得朝廷是疲于应对,叫苦连天。
终于,朝廷忍受不了了,宋仁宗不得不广开言路,向群臣及有志之士寻求解决良方。欧阳修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彻底动了大老虎的屁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守旧派们拿欧阳修没法,只能往他身上泼屎——说欧阳修跟外甥女乱伦——也就有了被贬滁州。
现在,我们回到欧阳修动老虎屁股这件事上。庆历二年五月,即公元1042年,宋仁宗亲自颁布诏令,希望朝廷上下能上书言事,为解决朝政危机而献计献策。对此——
欧阳修在《准诏言事上书》中说道,为人君者,以细务而责人,专大事而独断,此致治之要术也;纳一言而可用,虽众说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断也”。什么意思呢?做君王的应该要有自己的逐渐,不能够被身边的人左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做君王的要懂得放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具体的事务交给下面的人去干,自己只需要总局把握,要抓大事,不必事必躬亲。一句话,抓大放小。
2、君王要有君主的魄力,要有果断明锐以及坚定的特点。具体来说,君王心中要有一杆称,能明断是非,不能朝令夕改。一句话,不受宰相所左右,坚定自己的主意。
“知此二者,天下无难治矣”。(《准诏言事上书》)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困难的呢?
在《为君难论上》和《为君难论下》中,欧阳修说道,“任之必专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才而可共其事……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
做君王的一定要懂得如何用人。既然任用了一个人,就得信任他,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但是,如何用人呢?不能阿猫阿狗的什么人都用,衡量的标准是,如果大家认为这个人有问题,那就不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君王一意孤行,坚持要用这个人,带来的后果就是失去民心,引起众怨,并由此埋下祸患。
欧阳修提出的如上建议,是十分中肯又管用的。如果朝廷内部都混乱不堪,天下又如何稳定,如何没有人才,又谈何发展壮大。做君王就得有为君之道,用人之道,识人之道,并要做到乾纲独断。这就是欧阳修对宋仁宗的要求,换句话说,欧阳修在上书言事中矛头直接指向宰相一帮守旧派,是他们在阻碍朝政的改革,为朝廷埋下了祸根。
这样说来,我们就可以更为透彻的之道,欧阳修是要动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屁股。他要拿掉这祸害百出的大老虎,否则新政无法继续实施。
欧阳修的这些上书言事,在当时影响颇大,直接引起了一股抨击改革之风。我们看到,在这些言事中欧阳修并没有提到吕夷简的名字,然而,当时谁人心里都明白。于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有志之士,包括朝中大臣,他们干脆捅破窗纸,直接点名指姓跟吕夷简干起仗来。说吕夷简就是一个蛊惑皇上,让朝政乌烟瘴气的罪魁祸首。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
1、吕夷简自私又阴险,且卑鄙无耻。吕夷简不提拔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只提拔比自己差很多的人。这样一来,整个朝中只有吕夷简一人可以担当宰相之职。其动机是多么的阴险与卑鄙,这是在向皇帝表明,吕夷简才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2、吕夷简执政长达20多年,此人竟然以苟且偷安为稳定,什么事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不就是诽谤他人,排除异己。
那么,这些抨击吕夷简的人说的都是实情吗?我个人认为有一点点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吕夷简对朝政改革造成严重阻碍的事实。
我们来看《宋史》对吕夷简的评价,“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什么意思呢?这天下大事都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不仅如此,他还对天下的掌控做到收放自如。吕夷简的势力如此之大,我们不禁要问,皇帝干嘛去了?只能说,皇帝看你也是有心无力,拿他没办法。然而,吕夷简在任宰相期间,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比如,在巩固边防,稳定国内局势方面。而且,宋仁宗对他也是很信任于敬重,在吕夷简重病在危的时候,宋仁宗还把自己的龙须给他做药引子。这至少说明,吕夷简也并非是十恶不赦。但是,问题的关键,还是欧阳修给点出来了。对此,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这样的记载,“致四郊多垒,百姓内困,贤愚倒置,纪纲大隳……盖其在位之日,专夺主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不敢发擿。”正是因为吕夷简20多年的大权在握,使得他的关系网盘根错节,遍布朝廷内外,所谓根深蒂固,实乃难以撼动,因此,哪怕是革新派的一点点动作,只要他轻轻的一出手就会给革新派带来巨大的阻力。可以说,整个朝廷上下都因为他而笼罩在死气沉沉,因循守旧的氛围中。要想朝政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必须将他连根拔除,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从而使得冗官与冗费的局面得到有效的改观。
因此,在革新派看来,只有吕夷简退出,后者说只有扳倒吕夷简,朝政改革的实惠才能落到实处。因为,吕夷简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行,不是因为他个人品行的好坏,只因为他是守旧派的一根标杆。
于是,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在冗官与冗费的弊端影响下,庆历三年三月,即公元1043年,宋仁宗罢免了吕夷简的宰相职务。这是革新派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欧阳修在此期间写了不少思想鲜明,见解独到的文章,为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即将推行的“庆历新政”做好了积极的思想准备,舆论支持。其中,我们比较熟知文章有《准诏言事上书》、《为君难》、《本论》等。当然,吕夷简被罢相,只能说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只是证明了这只大老虎被弄下课了,可朝政的弊端并没有得到改观。唯有拿出具体的方案并加以实施来,才能证明吕夷简被罢相后的种种好处。换句话说,你改革派是骡子是马,宋仁宗正拭目以待呢?
那么,对欧阳修而言,他到底有如何对策呢?别以为欧阳修只会写文章,他在政治上的见解可不是浪得虚名。他认为目前朝政的弊端主要在于吏治,也就是说针对冗官这一弊端欧阳修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在讲述之前,我们先来看范仲淹在《奉乞择臣僚令举差知州通判》里的一段话,“以资考序进者多,才与不才,一途并进,故能政者十无一二,谬政者十有七八”。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来说,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十个当中只有一两个,而没有能力的官员十个中竟然有七八个,这都是“以资考”带来的后果。范仲淹的这一段话,直接点中吏制的要害。按照欧阳修的说法,他认为现在朝政混乱不堪,内忧外患,其罪魁祸首在于官场中四类垃圾在作怪,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人:
1、老不死的昏庸者。这些人寿命很长,思想顽固,且又昏庸无能。
2、体质差的病弱者。这些人即便是有能力,可病痛缠身,根本没有心思和力量去行使自己的职责。
3、唯利是图的舞弊者。这些人坏事做绝,只考虑自己,贪赃枉法他们最好的代名词。
4、没脑子的碌碌无为者。这些人脑袋瓜就是一豆腐渣工程,无才无能。
在这四类人中,其中第三类人的弊端最容易显露出来,剩下的一般不容易看出来。如果让这四类人占据官员的绝大多数,朝政不混乱不堪都难。对此,欧阳修的解决办法是,由朝廷选拔清明廉洁,有能力的官员担任按察使,专门负责考核各州县的官员。然后,按察使对他们进行考核,并造成花名册,这样一来官员的实际情况就一目了然。最后,按察使将花名册提交朝廷,由此决定官员的升降罢黜。欧阳修说,选拔按察使不需要成千上百,只需区区几十人就可以在一年之内改变官场的不良之风。然而,这谈何容易,欧阳修的这个解决方案是挺不错,可是,必须要按察使得力才行,否则,只能是空谈。
那么,具体的实施情况如何呢?朝廷对欧阳修的这个方案的执行打了折扣,欧阳修的要求是要朝廷严格选拔按察使,但朝廷却将之更改,由地方的坐高行政长官转运使来兼任按察使。这就意味着欧阳修的方案没有发挥到真正有效的作用。你怎么知道某个地方的转运使就一定适合按察使一职。退一步来说,就算他适合,能保证所有的都适合么?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朝廷不严格按照欧阳修的方案去实施呢?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核心决策者对改革的认识以及决心不够。这一点,宋仁宗还真不如他的后代,你看王安石变法,从开始到施行的一度时期,那个执行力度是相当给力的。
欧阳修岂能看不出他方案被打折扣的后果,于是,他赶紧给朝廷上书,在《论按察官吏第二状》中这样说道,“今所委转运使,岂尽得人乎……在于事体,不若专遣使人”。如今委任地方的转运使为按察使妥当吗?根本就不妥当。为什么不妥当,原因很简单,这些转运使有不少就是“一沟子屎没擦干净”,他们自身就需要被考核,现在还让他们去考核别人,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与讽刺么?再者,就算他们有能力担任按察使一职,可他们自身的公务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哪还有时间跟精力去考核别人呢?这样一来,只能是一场空,一句话,白忙活了。因此,欧阳修强烈要求按照他的方案来实行,由朝廷严格挑选按察使,并将按察使这个工作形成一项制度,按察使可以随时下地方进行考核。而不是,光说不练,或者走形式主义。
现在,我们来看欧阳修本人的执行力度,他首先就拿四类人中的“没脑子的碌碌无为者”开刀。欧阳修认为,这类人的危害是最大的。因为,这类人的危害不易看出来,不宜看出来才最可怕。而其他三类人,比如,“唯利是图的舞弊者”,这好办啊!他一贪污,一经败露就可以将只干掉。“体质差的病弱者”一眼就看出,也容易解决。
欧阳修公开要整治“没脑子的碌碌无为者”,很显然会得罪很多人。这不,金州的知州王茂先,顺阳的县令李正己被欧阳修公开点名了,说你们两个人就是“没脑子的碌碌无为者”中得佼佼者。欧阳修经过调查,发现这俩人简直是无才无能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深度缠绵:娇妻太萌 红楼之娘不嫁人 中国新感觉文学-青春抛物线 毕业那天我们结婚 两小一直猜 大神难躲:萌宠上上签 我的漂亮同桌 告白与告别 红楼之王氏有妇 暗恋终结于爱情 殿下捡到小萌物 花开从善坊 林清传之红楼篇 三国之烽烟不弃 零点学院 红楼之媳妇的逆袭时代 红楼之黛玉的生活 红楼之薛家凤仪 御宅少年甜心喵 风雨浓,胭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