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龙腾小说网>别说你懂小孩子:我们该怎样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 第一章 人生设计在幼年(第5页)

第一章 人生设计在幼年(第5页)

心理学家朱迪·德罗切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朱迪·德罗切的实验。

7.2心理实验:大小汽车的秘密

2004年,德罗切和他的同伴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中的被试是18到30个月大的幼儿,研究人员安排他们在一个大房间内玩耍,这个房间中排放了一些与他们身体大小相符合的玩具,像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这些孩子可以在滑梯上爬上爬下,可以坐在儿童椅上,也可以开着汽车来回地跑。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使用这些玩具尽情玩耍,熟悉玩具的使用方法。

然后,他们将房间内的大玩具换成形象一致的小玩具,也就是说,滑梯、儿童椅或者儿童汽车等玩具的外表不变,只是个头由大变小。再让这些孩子们玩这些玩具,观察他们是否会发现这些玩具已经改变了大小尺寸。

结果发现,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中,大约有50%的孩子并没有发现这些玩具已经不是一开始的玩具,他们依然像一开始一样用这些玩具玩耍,当他们发现,他们试图滑滑梯、坐在梯子上或者想要开汽车却都不能实现时,他们会反复地查看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玩具的情况,并露出困惑与不解的表情。

心理教授卡尔·罗森格伦招募了一些志愿参加实验的父母,他们家中的孩子都是13至27个月大的幼儿,实验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家中观察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发生尺度误差的情况,并加以记录。

结果发现,这些被观察的孩子中,几乎都会至少发生一次尺度误差的情况,他们平均发生尺度误差的次数是3次左右。在随后的网络调查中,家长们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

研究者认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知觉发育不完全,实际上,他们的知觉发育在1岁左右就已经很完善了。

促使他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幼儿在兴奋抑制方面的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当他们非常想玩,非常高兴的时候,大脑的兴奋程度得不到抑制,结果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7.3实验结论:幼儿容易出现尺度误差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

结论一:儿童早期的时候容易出现尺度误差,错误的估计事物的尺度与大小。

结论二:儿童之所以喜欢穿父母的鞋子,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的估计鞋子的大小。

实验得出的结果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家的思考,纷纷对实验结果给出了解释。除了前面实验中给出的解释,还有心理学家提出是幼儿受到了经验作用的影响,在他们的大脑世界里,大汽车是用来开的,那么小汽车也应该是用来开着玩的,因为,大汽车和小汽车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的功能是一样的。

7.4教育策略:不要责怪孩子穿错鞋

看到实验结果,很多家长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因为这样啊,看来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但是在这之前很多的家长因为不知道原因,所以对待孩子穿父母的鞋子的态度、采取的措施并不是这样。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这样的形象很滑稽,很好笑,所以只是笑笑,并不在乎;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是因为则认为孩子不会区分别人的鞋子与自己的鞋子,所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了他们自己的鞋架;还有的父母会为孩子买上更多的,更漂亮的鞋子,避免孩子穿自己的鞋子;更有父母因为孩子穿错鞋而责怪孩子。

前面几种还好,最后一种反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因为无论是孩子想要模仿你,还是孩子想要成为和你一样的人,这样的原因都不值得你责骂,这说明孩子很爱你。而如果是因为尺度误差,导致孩子容易穿错鞋,那么就更不应该责骂孩子,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法避免。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错误的发生率会降低,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需将其视为严重错误,只要耐心加以诱导即可。

8.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学说话

心理观察:婴儿音素实验

8.1孩子的语言发展从什么时候开始

语言交流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活动,作为语言的交流工具——言语也是一种很难掌握的东西。对于成人而言,要想掌握一门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外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学习这门语言的字、词、句等。那么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呢,对于他们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怎样的难度?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天生的吗,他们学会一门语言需要多长时间?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言、准备学习语言?

这是孩子家长和研究儿童心理与发展的心理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家长想要知道答案,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直到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教孩子学习语言。心理学家想知道答案,因为语言交流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还记得汉语学习中,学习字词时最先学习的是什么吗?是拼音。因为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这门语言的基本声音,即音素。所以有人在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时候就以儿童对音素的掌握为标准。

8.2心理实验:新生儿的音素识别能力

PeterDEimas是美国布朗大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他对婴儿的语言学习很感兴趣,他想知道婴儿对声音的区分是否是天生的?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于是他和同事们进行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

该项试验对象是1到4个月的婴儿,主要是测试婴儿对音素的区分。实验材料选择的是“b”和“p”两个音素,因为这两个音素十分的相近,彼此只有10毫秒的细微区别,区分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假如婴儿已经能够区分着两个因素的话,就说明婴儿区分声音的能力很强,具备很强的语言学习基础能力。

PeterDEimas让婴儿叼着一个假的乳头,假乳头可以测量婴儿吸吮的频率。PeterDEimas和同事们的初步设想是,吸吮频率可以反应婴儿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注意力与感兴趣程度,他们对周围的事情越感兴趣,吸吮的频率就会越高。

实验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后,婴儿习惯了这个刺激,这个刺激再次出现时婴儿的反应程度就会降低,甚至不会再作出反应。而去习惯化则是指当婴儿习惯一个刺激后,刺激忽然改变,变成另外一个刺激,婴儿就又会出现反应的现象。

PeterDEimas的实验就是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原理来探讨婴儿是否能够区分两个非常相似的音素。

实验时,先让婴儿重复听“b”这个音。实验者观察到,开始时婴儿觉得这个音挺有趣,他们吸吮的速度在听到这个音时变快。过了一会,他们就习惯了这个声音,觉得无聊了,吸吮的速度慢了下来。而当他们觉得无聊的时候,声音变成了“p”,这时候婴儿的吸吮频率又出现了变化,吸吮速度变快。这是实验的其中一个场景。相对应的还有另一个场景,在对应的这个场景中婴儿听到的声音一直是“b”音。

实验结果发现,一个月的婴儿已经都能区分出“b”和“p”两个音素。

8.3实验结论:他们很早就能够区分具有细微差别的音素

从PeterDEimas的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个体还是在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区分细微差别的声音的能力,具备学习语言的基础能力。

研究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验很多很多,远远不止这一个,在这个实验之后,又有很多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此类的研究,他们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并且有研究表明,婴儿3个月大就能够发出一些基本的音素,已经为学习说话做好了准备。当婴儿到11个月,就能够熟悉的掌握所有不同语言中的音素,这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只不过由于11个月后,他们确定了自己的母语,这种分辨其他语言中音素的能力就减退了。

8.4教育策略:语言学习要趁早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王牌修真者  终极护花高手  非常霸女  暖心24小时:步步为营  霸道兵王在都市  爱与恨的源泉之霹雳MIT同人文  老年护理学  赖上霸道校草  九步,走进孩子的心  儿科学  护花狂龙:绝世天才霸校园  无限不现实  贵族学院:腹黑少男少女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我的爱东方不败:爱上女魔头  护理心理学  口腔正畸学  丑小鸭的大牌男友  复仇冷公主,要定你  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