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八,神仙汤。
许宝华、陶寰《上海方言词典》酱油汤=神仙汤:只放酱油和其他调味品的汤。”
“神仙”由“成鲜”同音同调谐音。没有菜肴,只是简单的有一点鲜味。穷苦人满意之下,再顺势说为“神仙汤”,自找乐趣。
例九,青龙白虎汤。
《汉语大词典》“白虎”条:“豆腐的别名。”引例清代赵翼《儒餐》诗:“儒餐自有穷奢处,白虎青龙一口吞。”自注:“俗以豆腐青菜为青龙白虎汤。”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把豆腐能叫白虎。是从豆腐颜色“白乎乎”谐音成“白虎”的。青菜弄汤,谐音成“青龙汤”。古代穷书生把常吃的青菜豆腐汤,叫“青龙白虎汤”,自找清贫生活的乐趣。
《本草纲目》言,中药用的石灰、西瓜,都也叫“白虎”,但也未说原因。也就是从石灰颜色“白乎乎”、西瓜清热“败火”来谐音的(方言或“败火”与“白虎”同音)。
例十,鸡化凤。
《广州方言词典》:“鸡化凤:菜肴名。以豆腐和鱼做成。”但是,豆腐和鱼,与鸡或凤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典避难没有解释,也没有说烹制方法及做成的菜肴的形态等特点,很难揣摩为什么怎样取名。可以猜测的是,豆腐白色,可以用“粉”来说,是否由“粉”谐音成“凤”的呢?
例十一,老鼠扒泥。
詹伯慧、陈晓锦《东莞方言词典》:“老鼠扒泥:一种食品,把切成不规则颗粒状的番薯煮至将熟,然后放糖和糯米粉,有的还打个蛋花,使熟后如老鼠洞口扒成的泥团。”
蛋花熟后虽可如泥团,但既无鼠,也无鼠洞呀,为什么偏说“老鼠”呢?词典编者对此却不作理会了。“鼠”谐音同音异调的“薯”。而“老”谐音同音异调的“捞”,东莞话“捞”的意思是:搅拌;混合。捞薯:把薯块与米粉搅拌混合均匀,“捞薯”摇身一变成了“老鼠”。
例十二,老鼠仔。
白婉如《广州方言词典》:“老鼠仔:整条萝卜腌咸后压扁,作为小菜,口感很爽脆。”
萝卜体圆,或勉强可说如鼠,压扁则一点也不像了。爽脆的口感与吃鼠肉大不相同。附会的唯一可能,是从制作方法生发;恰是如此。腌咸要用盐水和酱,正与“卤”法同。“老”、“卤”同音同调。这是说处置方法,“处”、“鼠”同音异调。“仔”与“之”同音同调,与“置”、“治”同音异调。由“卤处之(置、治)”谐音成“老鼠仔”。
例十三,老鼠尾。
李如龙、潘渭水《建瓯方言词典》:“老鼠尾:一种条形油炸甜糕点,有的地方叫兰花根。”
释义虽没有说用什么粮食做,但南方糕点都是用黏性糯米粉。该词典,“秫米:糯稻碾出的米,富于黏性,可以做糕点,也可以酿酒。”而“秫”正与“鼠”同音异调谐音。条形只是指长形,此糕点更不必由粗到细如鼠尾,况与鼠本无关。“尾”、“末”同音异调谐音。秫末,指秫粉。“老”是虚义的粘连,凑成假趣的“老鼠”。取名的理据:秫粉做成。
例十四,老鼠仔。
《建瓯方言词典》:“老鼠仔:一种油炸食品,用地瓜丝或南瓜丝拌米浆,油炸而成。”
“鼠”仍由:“秫”谐音,从用糯米浆而言。
例十五,老鼠饭。
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老鼠饭:一种小吃,用大米粉制成,又叫水叛儿。”
想来是早时用糯米粉,后来用大米粉了。所以“老鼠”的来历同于以上那些称名。
例十六,老鼠囝。
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老鼠囝:江米条,用糯米浆做成的小条状甜糕点。”
与建瓯“老鼠尾”当同。福州话“箠、鼠”同音异调。箠,竹条,也可由此谐音为趣。又,此附言,“江米”的名字,是从浆汁有黏性言,不是说江区所产的米。也是“浆”的谐音。
例十七,面老鼠。
张惠英《崇明方言词典》:“面老鼠:面疙瘩。”
是指疙瘩状的熟面食。疙瘩状比面片、面条不易熟,要多煮一会。由“老煮”谐音,“煮”声母送气,“鼠”,声母不送气。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 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 孩子的未来,最有价值的投资:淘气鬼也能上清华 不是公主的公主 妖妃,逮住 豪门换换爱:傲娇男攻略 和天使一起成长 中医学 名门贵妻:误惹亿万继承人 倾世神女之狂逆九天 风水密码 神秘帝少:追爱赌神邪妻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 经济法 不死武帝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瀑布 发展成本与区域经济金融研究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丑丫头变身校花 世博让企业更辉煌——上海世博赞助企业10大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