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龙腾小说网>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 > 第六章 经济和德性整合的历史形态儒家经济思想和现代市场理性的建构(第4页)

第六章 经济和德性整合的历史形态儒家经济思想和现代市场理性的建构(第4页)

第四节建构现代中国的市场理性

在考察了儒家的德性经济思想及其实践者儒商的精神以后,我们将进一步对当代中国市场理性建构问题作出探讨,并试图揭示从儒家德性经济思想的评价批判和继承到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精神建构的逻辑进程。本书第二章曾就儒家伦理思想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异质冲突、同构契合、互补优化的三重分析,这一章又从儒家的德性经济思想的专门视角,考察了儒家伦理思想和商品生产相会通的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儒商及其商业精神,这两种分析和考察其目的是要说明,传统儒家文化同中国现代化(发展市场经济是它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和割不断的亲缘的。我们这样说,只是从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的关系来立论的。我们以为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必须是一个对传统的超越创新的历史过程。要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现时代前进步伐又不失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民族精神的,既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文明又适应现代科技——工业——市场文化要求的新文明、新传统。所以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性步骤,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构成批判继承的目标指向,不能实现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对我们来说,就是要立足于现代和未来,既批判继承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课题出发,赋予它以现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并因此而得到改造和升华,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在实现这一伟大任务中,建构和培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一、市场理性的建构原则

1.市场理性的含义

所谓市场理性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表现,是市场经济中主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种自觉精神和行为方式。一种市场行为是理性的,就是指这种行为是自觉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法则,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目的的有效实现,或者说它是在一定的理性精神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理性原则来进行的。

市场理性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把握,角度不同,市场理性的构成就不一样。我们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探讨市场理性,据此我们把市场理性区分为市场目的理性、市场规范理性、市场方法理性和市场精神理性。

市场目的理性,也可称之为价值理性,是指对市场行为合目的性价值追求的理性把握。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市场目标、价值观念或职业理念、经营理念上。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市场行为的目的的合理性问题,既包括从宏观上看社会或国家选择市场制度的目标及其合理性根据,也包括从微观上看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的合理性问题。人们是带着各种各样的价值目的参与市场活动的,有的目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是理性的,有的是非理性的,市场目的理性的作用在于引导着人们市场行为的合理追求,使主体市场行为的目的尽可能地接近市场的必然性和市场的社会目标,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市场规范理性就是指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觉地确立和遵守市场规范、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的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中的伦理规范、道德意识、法律制度和法制意识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交换经济,它客观上要求必须是一种规范经济,离开了规范,这种社会化的交换关系就很难进行下去,即使勉强进行交换,其无序和混乱也将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交易效益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进行必须要求市场主体有一种自觉的规范意识——规范理性。一方面是政府或国家要积极地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运行规范,包括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及实施机制,注重以法治市,依法管理,同时注重提倡和弘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努力去营造遵纪守法、讲究道德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是每一个市场主体要树立一种自觉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义驭利,取财有道。真正懂得讲信誉、讲道德,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自己经营成功的一个根本条件。

市场方法理性,也可称为市场操作理性或市场工具理性。指的是市场主体通过精明的计算,去追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意识和技巧。市场经营谋略、成本效益核算、消费者消费计划等都是市场方法理性的具体表现。市场经济也许是一种最需要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发挥出智谋或讲求技巧的经济形式。变化莫测的市场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有一种十分自觉的计算意识、谋略意识,讲求方法,注重技巧,这样才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精神理性,或称理性精神。这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理解。广义的市场理性精神泛指存在于市场主体中的各种理性意识和观念,以上所说的各种市场理性都包括在其中。狭义的市场理性精神则是指支配和驱动市场主体行为的一些能动意识,像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等。这些能动的精神意识当然不只有理性的作用,其中还灌注着情感、意志等因素,但理性在其中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因为这些精神都不是盲目的,而是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在认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自我行为的价值目标基础上形成的能动精神。无疑这种积极的市场理性精神,对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获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我们分别对市场目的理性、市场规范理性、市场方法理性、市场理性精神进行了考察。

这种种理性大致上包括了市场理性的基本内容,市场理性就是由这些理性要素有机构成的一个统一体。

2.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依据和原则

自觉地建构和培育现代中国市场理性,首行必须弄清楚依据什么来进行建构的问题,我们认为,建构的依据有三个:

第一,市场理性建构的根据就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定性与内在目的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指的是以市场来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主要通过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和调节社会生产,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所谓社会经济生活的三大问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和交换经济,它内含着一些基本要求:其一,作为市场的主体在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有着自主权的,或者叫“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这是自由交易的前提;其二,市场交易是自由的,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自由地选择交易对象、经营伙伴,自主地去达成交易合约和进行交易等。只有在交易自由的条件下,市场价格才能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三,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就是要尽可能使市场参与者有均等的机会,按平等的规则来参与市场竞争,市场交易应该按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这也是保障市场价格的真实性和形成市场激励机制的必要条件;其四是市场交换必须有规范。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的交换经济,交换主体千差万别,交换内容复杂多变,而不同主体、不同交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市场交易将混乱不堪,市场运行将不可能正常进行,因此,市场经济也必须是规范经济、法制经济。以上这些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也就是当代中国市场理性赖以确立的基本依据。

第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以外,还包含着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定。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在以下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区别:(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财产所有制结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更突出、更有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则较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无疑也是当代中国市场理性建构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现代中国的市场理性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

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中国这片具有深厚而又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土地上,以中国人为主体来进行的,无疑它必须打上中国的印记。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套规则、一种制度,而规则和制度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束,因而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就会形成不同的或具有不同特征的制度。而人们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又总是受着他们的文化传统所制约、所影响的,因而文化传统是影响和制约市场制度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中,市场制度必然具有不同特色。在前面我们所考察的儒商实际上已证明了这一点,同是商品经济和商业行为,中国传统商业方式及其商人的行为方式却有着不同于西方商业和西方商人的特点。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现代的商品经济,也必然受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群体本位的社会观,重农轻商的生产观,均平为上的分配观、节俭自律的消费观等等,这些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中承传着,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无疑也将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市场行为。

现代中国市场理性作为对现代中国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意识,其建构不能不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这一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的因素。总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市场理性建构的三个基本的客观依据,只有建立在这三者基础之上的市场理性才可能是合乎中国市场需要的理性,才会有效地去引导和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必须遵循两个统一,这就是市场经济法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的统一,现代市场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统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属于资本主义,它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因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就不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则必须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这种观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不正确的。其实早在1971年,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就阐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容性。他在《正义论》一书中写道:“自由市场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在正常条件下,竞争价格是正当或公平的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虽然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佳体系这一观念是由所谓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仔细考虑的。但自由市场与资产阶级的这种联系实属一种历史的偶然,因而至少从理论上说,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自身也能利用这种体系的优点。”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后更精辟地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也完全可以甚至可以更好地利用它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只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又是计划经济,因此,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决非一蹴而就,而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磨合过程。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善统一,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现代中国市场理性建构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市场理性必须体现出市场经济法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的统一,并有效地去引导和促进两者在实践上的有机结合。

坚持现代市场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统一,也是现代中国市场理性建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些传统观点对此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如前所述,在西方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关于儒教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相冲突的观点,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到80年代才有所变化。在我国长期以来也有不少人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一度出现过盲目崇拜西方的所谓“蓝色文明”,而全盘否定中国“黄色文明”的思潮,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讲市场经济则必称西方,谈传统文化则只看到它的消极面。我们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简单地采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辩证地看。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与现代市场经济不适应、相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契合和可以相互补充的一面。同时,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文化传统作为一种社会遗传,它渗透在我国每个人的精神血液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统是构成我国每个人生存本质的一个成分,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因此,对待文化传统的明智的态度,不是试图去彻底否定它、摆脱它,而是正视它,以理智的态度去反思它,以积极的心态去改造、更新它。在这一点上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思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市场经济正式制度的建立,必须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在建构现代中国市场理性时必须自觉认识到,我们是在中国并为中国人建构市场理性,因此,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必须把现代市场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所包括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一种市场理性才可能是现代中国的市场理性,它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才会是真正理性的。

二、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基本构成

1.现代中国市场的目的理性

如前所述,市场目的理性是对市场行为合目的性的价值追求的理性把握。人们市场行为的目的是否合乎理性、价值追求是否正当合理,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市场活动的效益和成败。那么,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理性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市场目的和价值追求才是合乎理性的?这个问题也是建构现代中国市场理性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对此,我们不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考察。

其一,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目的理性。

所谓市场宏观目的理性,是指政府或社会选择市场制度的合理目的及其理性依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要选择市场制度?推行市场制度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这一根本问题。

市场制度无疑是人类的一种理性选择,然而其理性的目的是什么则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市场交易作为一种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了较为普遍的发展。当时人们从事市场交易,或国家支持市场交易的基本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孟子对此有明确说明,他对滕文公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孟子·滕文公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是基本形态,商品经济只起着补充作用,因而其价值是有限的,人们的目的也比较狭隘。资本主义确立了市场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市场成为支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机制,也成为对整个社会生活起着巨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因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性目的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张。不少思想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和理性目的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1)从功利目的来加以说明,认为市场经济的价值目的是通过激发人们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实现整个社会效率或福利的最大化。(2)从道义上来说明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认为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交易的非人格化和自由化,有效地实现着对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保护,因此,认为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和目的就是保护和实现个人自由。(3)还有一些学者把互利、公平、正义等也作为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显然,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的理性目的理解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的市场经济形式的,其中不能说不包含市场经济的一些一般理性目的,但都打上了很鲜明的资本主义制度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无疑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目的。但它的基础、背景和条件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深刻区别,因而必然也必须有着自己特殊的理性目的。那么,具体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现代中国市场目的理性?

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理性目的,从总体上说也就是要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客观法则、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的统一,应该兼顾到眼前与长远、部分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应该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因此,我们认为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理性目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指向,而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目的体系。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规定:

(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搞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最直接的目的。应该说对于这一目的,各级政府都是明确的。

但是明确了的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理性是建立在对经济发展这一目的的深入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却对经济发展作出很狭隘的理解,即把钱是否赚得多,生产总值是否高,地方财政是否宽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根本,甚至唯一标准。实际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比这更为丰富的规定性。

首先,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到量与质。经济发展的质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合理,与本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二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三是效益良好;四是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协调。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的质的不断提高,才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才能保障社会生产力持续、高效地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的理性目的应该兼顾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长久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追求眼前的利益,更要兼顾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的利益,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因此,作为现代中国的市场理性目的,必须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把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把追求物质资本的增长与人力资本的增长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意味着资本的增长,而资本的增长又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资本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大类。物质资本是指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指投入经济运行过程的人的体力智力所形成的价值。由于人的体力水平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人力资本的增长和提高主要是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技能的增长。物质资本是一种被动要素,只有与一定的人力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本。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表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

总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必须克服那种对经济发展的狭隘、片面和短浅的认识,确立起合乎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逆天狂妃  甘南高原上的族群合作——洮州“青苗会”的人类学研究  霸道王爷俏王妃  公主不倾城:无良盗妃  宠妻上天:妖王的懒懒小萌妃  继承者归位:错爱冷艳二小姐  一品谋妃  有山有水有狼君  冷夫蜜妾  一亿惊喜:99张豪门缉妻令  杨树文:气功点穴按摩术  史上第一皇妃  腹黑夜帝-呆萌王妃哪里跑  鸾妃凤舞  废物娘亲的倾世田庄  天价萌主:神豪,不安好心  邪魅帝王的极品蛮妻  嚣张蛇王:蛇妃乖乖给我抱  绝世双宝:辣妈搞定抠门爸  贵女不承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