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到新区——例如清末推广到浙江省中部和民国时期推广到中国的西北及
西部地区——表明国内需求的扩大和机制纱的渗透。总的说来,织布大概比
纺纱更能获利,所以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变可以大大提高许多农民的生活水
平,尽管它或许降低了更多农户的家庭收入。
这种总的长期景象,掩盖了地方短期衰落和混乱的情况。纺织品的进口,
最初损害了城市化的珠江三角洲高度发展的纺织手工业。在 19 世纪 30 年代,
中国手工织布(南京大布)出口大减,进口洋纱的市场成长起来。织布工和
纺纱工都受到损害,1831 年洋纱进口骤增,激起了纺纱工带头的抵制。结果
纺织工人从纺纱转向织布,但失业助长了对洋人的敌意,社会的分裂助长了
太平天国的叛乱。②在广东沿海偏北的海丰县,手工纺纱一直继续存在到清
末。手工纺纱于 19 世纪 90 年代至 1910 年之间绝迹以后,手工织布仍继续处
于生产状态。但在 1918 年之后,现代织布厂在海丰代替了家庭织布。地方总
的纺织品生产或许扩大了,但农民家庭生产者转变为工厂的工资劳动者,却
产生了使人不安的社会-政治后果。①连在 20 世纪家庭织布最兴盛的地区,家
庭织布也不是稳定的职业。在华北,织布业趋向集中于相互竞争的中心点,
经历了 20 世纪最初 10 年到 30 年代的繁荣和缩减的阶段。直到 30 年代世界
经济不景气之前,织布业的波动,更多的是由这种地方竞争和本国市场状况,
而不是由直接的外国因素引起的。后来日本占领满洲,限制了织布业市场,
并加速了华北织布业中心的衰落。②于是,纺织工业的扩大导致各种各样由增
长、竞争和国际市场运动引起的经济波动。这样的变化可能瓦解农村自给自
足的模式,使得手工生产成为农户更加难于预计的收入来源,而农户必须弥
补其农业收入之不足③
清朝最后 70 年长江下游丝绸生产的历史,更清楚地说明了对外贸易不断
扩大的冲击。④19 世纪 40 年代末期,生丝出口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使那里的
生丝出口在 50 年代太平天国叛乱期间迅速扩大。国内市场的阻塞,以及内务
府织造局生产的降低,可能使更多的生丝用于出口。在 60 年代初期,太平天
国叛乱破坏了长江下游丝产区,造成 1863—1864 年生丝出口大减,并导致这
①赵冈:《中国棉织品生产的发展》,第 174—186 页;布鲁斯?雷诺兹:《纬纱:中国手纺纱的技术禁区》,
《清史问题》第 3 卷第 2 期(1974 年 12 月),第 4—13 页。
②赵冈:《中国棉织品生产的发展》第 82、87—88 页;陈明:《劳工与帝国:1895—1927 年珠江三角
洲的中国劳工运动》(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 11—12、367 页。
①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第 231—241 页。见本书第 6 章(比昂科著)。
②赵冈:《中国棉织品?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吸血三姊妹 不是猛龙不过江 强占,女人休想逃 (完结) 多元时空旅者 穿越吧,诸天 贴心妹妹 斗罗:千仞雪是我侄女,而我卷王 灼灼如镜花 唯我青仙 斗罗:穿成魂兽后我内卷保命 我在深镇有一千套房 海贼,为解放世界逐步成长的剑士 水情绮迷 现实副本攻略指南 异能古董商2 命运天尊 论剑 轮转阴阳 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职场屠龙术·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