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当时是一份最受重视并广泛传播的日报;伍启元,清华经济学教授;蔡维
藩,南开历史学教授;冯友兰,清华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张东荪,燕京
大学政治学教授;陈之迈,政治学家,当时是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参事;
卞之琳,诗人,南开大学文学教授。①
储安平宣布《观察》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而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这份杂志“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广大人民群众说话以外,
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储提出了可以作为中国自由主义墓志铭的四个信
条:首先,在中国发扬民主。“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权进退必须
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第二,支持各种基本人权,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促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工业化,以及科学精神和现
代思想的成长。最后,推动用理性解决各种纷争避免感情用事和使用武力。
“抗战虽然胜利,大局愈见混乱。政治激荡,经济凋敝,整个社会,已步近
崩溃的边缘……”②在这样的逆境中,战后年代的学术界只能试图保留过去
10 年军事、政治和经济动荡中幸存下来的东西。到 1949 年,中国自由的或
自治的高等教育的前景似乎十分暗淡。学者和政治当局的关系长期以来就是
共和国辩论和斗争的主题,今后也不会松弛或放任。然而新中国的建立,包
括国家权力的重建,不会减少对学术创造力的需要。
人员、现状和 1947 年可望实施的补救措施之详情,见威尔马?费尔班克:《中国的教育需求及在美国的
机构为满足这些需求的计划: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同一作者的《美国在中国的文化实验,
1942—1949 年》是一部官方的 40 年代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计划史,顾临任国务院顾问,是计划的设计者
之一。
①《观察》第 1 卷第 1 期,第 3 页。68 个知识分子的姓名作为“投稿人”出现在《观察》创刊号的扉页
上,其中有些是学术界最著名的人士。
②《观察》第 1 卷第 1 期,第 3、4 页。
第 9 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 1927—1949 年
30 年代文学,1927—1937 年
“五四文学”一词就其最广的涵义而言,至少包括 20 年,即 20 年代和
30 年代。大多数西方学者采用了这个含糊的定义,并且实际上将五四时代与
中国文学的现代阶段等同起来,接下去则为延安阶段(1942—1949 年)和共
产党阶段(自 1949 年迄今)。如此信手拈来的划分方法,明显地将五四文学
的个人主义锋芒与共产党文学的集体取向之间的基本差别相提并论,似乎掩
盖了其他方面。绝大多数中国和日本的学者都同意下述说法,即五四时期文
学创作的爆发力到 20 年代末已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 30 年代初文学
创作的更为“成熟”的阶段。因此,“三十年代文学”这一用语,基本上指
从 1927 到 1937 年这 10 年里的作品。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斗罗:穿成魂兽后我内卷保命 论剑 命运天尊 海贼,为解放世界逐步成长的剑士 轮转阴阳 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贴心妹妹 多元时空旅者 职场屠龙术·骊珠 吸血三姊妹 现实副本攻略指南 唯我青仙 我在深镇有一千套房 灼灼如镜花 异能古董商2 斗罗:千仞雪是我侄女,而我卷王 强占,女人休想逃 (完结) 穿越吧,诸天 不是猛龙不过江 水情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