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讽喻”,因为这段经历,通过“二十年代早期个人主义的破产及其堕入放
浪形骸和不负责任”,到左派排斥浪漫的理想主义而赞成马克思主义唯物主
义,记录了五四文化革命的最初阶段。③然而,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后部分比前
两部分逊色,这正是因为茅盾未能把思想信仰与艺术真实性融合起来。茅盾
在其论战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他熟悉资产阶级甚于无产阶级,而且有意以某
种对“革命文学”有意义的方式,维护自己对这个衰败的阶级的现实而悲观
的看法。确实,《子夜》一书无比有力地体现了这种看法。在这部长达 500
多页的长篇小说中,茅盾构筑了一座上海城市资产阶级社会的大厦,剖析了
它的许多成份——银行家、地主、证券经纪人、学生、社会名流,并且详尽
刻画了其不可避免的崩溃过程。工人并未得到突出的描绘。
从《蚀》到《子夜》,茅盾似乎勾画了处于充满无名惆怅的“黎明前的
长夜”中的城市环境。当他把笔锋转向 30 年代的中国乡村时,如在他那著名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 2 版,第 141 页。
②关于茅盾早期小说的分析,见默尔?戈德曼编:《五四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第 233—280、385—406 页
陈雨石(音)、约翰?伯宁豪森和西里尔?伯奇的文章。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 153 页。
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中那样,他同样
陷入两难境地——试图在绝望的景色中看到更多的希望。如人们可能预料到
的那样,这三部曲的首篇《春蚕》,是它的两个续篇无法与之媲美的艺术杰
作;在后两篇中,政治教训相当明显地插入了农村苦难的自然主义描绘之中。
像茅盾一样,沈从文和老舍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城市悲观主
义情调。沈从文在一篇辛辣的幻想作品《阿丽思中国游记》中讽刺了城市的
虚伪;而老舍写下的题为《猫城记》的讽刺作品则不甚成功。显然,不论在
城市还是在乡村的背景中,两位小说家都寄同情于农村人物。沈从文的笔法
更具田园牧歌风味;他在他所爱的南方农村同乡身上看到了一种强悍、质朴,
近乎“高贵的野性”的品格,以及一种“易动感情的正直的和与生俱来的诚
实汇成的生命的溪流”。①与城市的嚣闹和腐朽相对比,这种田园色彩带有一
种特殊的精神上的崇高感。与鲁迅和茅盾著作的暗淡色调不同,沈从文的作
品总是闪耀着抒情色彩。尽管其主题中含有苦难,沈的乡村图画——如短篇
小说《静》和《萧萧》、中篇小说《边城》和《长河》等令人难忘的作品,
使人感到由他的生活经历迸发出来的引人倾心的对生活的爱。他的《从文自
传》,回顾了他成为作家前的丰富多彩的早年生活,读起来如同一部生动的
传奇小说。
同沈从文一样,老舍对“古老的中国”的乡土价值观——朴素,正派,
诚实,具有很深的个人归属感,并对体力劳动者高度尊重。北京城作为概括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轮转阴阳 现实副本攻略指南 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唯我青仙 多元时空旅者 命运天尊 水情绮迷 贴心妹妹 职场屠龙术·骊珠 海贼,为解放世界逐步成长的剑士 异能古董商2 不是猛龙不过江 穿越吧,诸天 我在深镇有一千套房 斗罗:千仞雪是我侄女,而我卷王 论剑 斗罗:穿成魂兽后我内卷保命 灼灼如镜花 强占,女人休想逃 (完结) 吸血三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