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龙腾小说网>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第1页)

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第1页)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述而》中,孔子一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这位圣人对自身修养的清醒认知与对“行”的极致追求。寥寥十六字,既包含着孔子对自己“文”的修养与他人不相上下的客观判断,更蕴含着他对“躬行君子”这一境界尚未达成的谦逊自省。这并非简单的自谦之语,而是孔子对“知”与“行”关系的深刻体悟,是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致力于“克己复礼”的真实写照。透过这句话,我们得以深入探究孔子思想中“文”与“躬行”的丰富内涵,感受其“知行合一”的思想雏形,更能从中汲取对当代人修身治学、处世行事的深刻启示。

一、春秋语境下“文”的内涵与价值

要理解孔子“文,莫吾犹人也”的表述,首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文”在当时的具体内涵与社会价值。春秋时期,“文”并非仅指今日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文章,而是一个涵盖知识、礼仪、道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必备的核心素养,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一)“文”即典籍学识:传承先王之道的载体

在春秋时期,“文”首先指代的是对古代典籍的学习与掌握。这些典籍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是上古至西周时期文化、历史、政治、道德思想的结晶,记载着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圣人的道德训诫以及先民的生活智慧。对于士大夫而言,学习这些典籍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继承先王之道、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象征。

孔子自幼便对古代典籍抱有浓厚兴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十有五而志于学”,成年后更是“韦编三绝”,反复研读《周易》,对《诗》《书》《礼》《乐》的整理与传播倾注了毕生心血。他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将典籍学习与个人言行举止、立身处世紧密相连。在孔子看来,典籍中的知识并非僵化的文字,而是蕴含着治理天下、修养身心的大道。通过学习“文”,士人能够了解历史兴衰的规律,领悟圣人的道德理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许多古代典籍面临散失的风险,文化传承陷入危机。孔子对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实则是在抢救与传承中华文脉。他将散落的典籍进行系统整理、修订,使其得以流传后世;同时,他广收弟子,以典籍为教材,向弟子们传授其中的思想智慧,让先王之道得以延续。从这个角度而言,孔子所说的“文,莫吾犹人也”,既是对自己典籍学识的客观评价——经过数十年的学习与钻研,他对古代典籍的掌握已达到当时的较高水平,与其他优秀的士大夫相比毫不逊色;更是对自己肩负文化传承责任的一种确认——他已具备将“文”的知识传授给弟子、传承给后世的能力。

(二)“文”即礼仪规范: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

除了典籍学识,“文”在春秋时期还包含着礼仪规范的内涵。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秩序的核心支撑,“礼”作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下人们的言行举止、服饰器物等,大到国家祭祀、朝聘会盟,小到日常交往、婚丧嫁娶,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外在的行为准则,更蕴含着“尊尊”“亲亲”的等级观念与道德伦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而不同”的重要保障。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对“礼”的重视达到了极致。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将遵守礼仪规范视为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孔子自身便是“礼”的践行者:“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论语?乡党》)从进入朝堂的步态、神色,到登上厅堂的姿态、气息,再到离开时的言行举止,孔子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将“礼”融入一举一动之中。

对于弟子,孔子也始终强调“礼”的学习与实践。他教导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弟子在言行举止上符合“礼”的要求;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过长,提出“期可已矣”时,孔子严厉批评他“不仁”,认为守丧之礼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礼”与“仁”的结合。在孔子看来,“礼”作为“文”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一个人只有掌握并遵守“礼”的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一个国家只有恢复“礼”的秩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孔子“文,莫吾犹人也”的表述,也包含着他对自己礼仪修养的自信——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他对“礼”的理解与践行已达到较高水准,能够成为弟子与他人的榜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文”即道德修养: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

在春秋时期的“文”的内涵中,道德修养是其核心与灵魂。无论是典籍学识的学习,还是礼仪规范的践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君子”人格。“君子”是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而“文”则是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典籍中的道德思想,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践行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成长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坦荡荡”等一系列关于君子道德的论述,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君子的核心品德。而这些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文”的滋养。例如,学习《诗》能够“兴、观、群、怨”,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仁爱之心;学习《书》能够了解先王的仁德之举,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学习《礼》能够规范自身言行,培养谦逊、恭敬的品德。可以说,“文”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源头活水”,没有“文”的滋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君子人格的完善,他通过不断学习“文”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通过“文”的传授,引导弟子们走向君子之路。他对弟子颜回的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便是对颜回通过“文”的修养达到高尚道德境界的肯定。当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时,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自己典籍学识与礼仪修养的自信,更是对自己通过“文”的学习,在道德修养上已达到与其他君子相当水平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并非自满,而是为他进一步追求“躬行君子”奠定了基础——“文”的修养是“躬行”的前提,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践行君子之道。

二、“躬行君子”:孔子对“行”的极致追求

如果说“文,莫吾犹人也”是孔子对自身“知”的修养的客观判断,那么“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则是他对自身“行”的境界的谦逊自省。“躬行”,即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躬行君子”便是将君子的道德理念、礼仪规范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践行君子之道,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行”远比“知”更为重要,“文”的修养最终必须落到“躬行”之上,否则便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真正实现“仁”的境界。

(一)“躬行”是“文”的归宿:从“知”到“行”的跨越

孔子始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行”,“躬行”才是“文”的真正归宿。他曾批评那些只注重“文”的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践的人,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使将《诗》背得滚瓜烂熟,若不能将其中的思想运用到治国理政、外交应对的实践中,这样的“文”也毫无用处。在孔子看来,“知”而不“行”,如同“学而不思则罔”,只是徒有虚名,无法真正提升个人修养,更无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孔子自身便是“知”与“行”统一的践行者。他不仅深入学习古代典籍,掌握礼仪规范,更将这些“文”的修养切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政治实践中。在政治上,孔子曾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在任期间,他推行“堕三都”的政策,试图削弱大夫的势力,恢复鲁国国君的权威;他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非依靠严刑峻法。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最终因鲁国的政治环境而未能完全实现,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念,将“文”中的治国之道付诸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躬行”的精神。他对待长辈恭敬有礼,“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对待弟子平等友善,“有教无类”,耐心教导每一位弟子;对待他人宽容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在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艰难岁月中,他也始终坚守君子之道,“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粮食断绝、弟子们陷入困境时,孔子依然保持着君子的气节,教导弟子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道义之事。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躬行”的精神,正是孔子对“行”的极致追求的体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孔子认为,从“知”到“行”的跨越,是一个艰难却至关重要的过程。“文”的修养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但“躬行君子”则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磨砺,需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不断考验自己、完善自己。因此,他坦诚“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并非否定自己的实践,而是认识到“躬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即使自己已经付出了诸多努力,也仍有提升的空间。这种对“行”的谦逊态度,正是孔子能够不断进步、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

(二)“躬行”的核心是“仁”:以行动践行仁爱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中,“躬行君子”的核心是践行“仁”的理念,“仁”是君子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躬行”的根本目标。“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爱人”“孝悌”“恭敬”“诚信”“宽容”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躬行”来实现——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才能真正达到“仁”的境界。

“孝悌”是“仁”的基础,也是孔子“躬行”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主张子女要孝顺父母,弟弟要友爱兄长。在日常生活中,孔子自身便以“孝”着称,他不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注重在精神上关爱父母,“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同时也尊重父母的意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还教导弟子,“孝”不仅是表面的顺从,更要“色难”——在侍奉父母时,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这种对“孝”的躬行,体现了孔子对“仁”的基础的重视。

“爱人”是“仁”的核心,也是孔子“躬行”的重要体现。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要求人们不仅要关爱自己的亲人,还要关爱身边的人、天下的百姓。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始终心怀天下苍生,关注百姓的疾苦。他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同情贫困的百姓,认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使在自己处境艰难时,他也不忘关心他人,例如在卫国时,他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便感叹“庶矣哉”,并提出“富之”“教之”的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让百姓富裕起来,并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

“诚信”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躬行”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诚信视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在与人交往中,孔子始终坚守诚信原则,言行一致。他曾说“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自己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对待弟子,他坦诚相待,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待君主,他直言进谏,即使面临风险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对诚信的躬行,让孔子赢得了弟子与世人的尊重与信任。

孔子深知,践行“仁”的理念并非易事,它需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克服个人的私欲与惰性。因此,他坦诚自己在“躬行君子”方面“未之有得”,这既是对“仁”的境界的敬畏,也是对自己不断追求“仁”的鞭策。在他看来,“仁”的追求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躬行君子”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无限接近这一理想境界。

(三)“躬行”的难点在于坚持:在困境中坚守君子之道

“躬行君子”的艰难,不仅在于从“知”到“行”的跨越,更在于长期的坚持,尤其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君子之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大夫们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道义与利益的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始终坚持“躬行”君子之道,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不为艰难困苦所打倒,实属不易。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在困境中坚守“躬行”的典范。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爱情就是糖葫芦  快穿,攻略的男配竟然不是人  四合院:小郎中的女角收集院  自主重生,无敌诸天  了了凡心  末世异能科技  无字天书系统之鸢飞戾天  九公主被读心:我死了,都别想活  原神,我们的正义  精灵:东煌联盟  走出背叛的婚姻  重生后,禁欲王爷每天都想求娶我  太初入凡尘  三星大团圆正传  解救女鬼,救出个娇艳女友  神耳偷仙,诡变求存  癌症晚期还被前女友嘲讽  穿越逆袭:穿成对照组,能否逆袭  我有一柄剑,可斩神降妖  全家穿越之一家三口齐奋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