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龙腾小说网>漫长的余生 > 第21章 帝舅之尊(第2页)

第21章 帝舅之尊(第2页)

景明三年八月也是赵修偏享皇上亲宠的最后时刻。这之前,每次赵修升官,他都在家里大摆筵席,宴请宣武帝及王公百官。《魏书·恩倖传》:“每受除设宴,世宗亲幸其宅,诸王公卿士百僚悉从,世宗亲见其母。”赵修酒量奇大,宴席上凭自己酒力强劝客人暴饮(“逼劝觞爵”,劝人一碗,自己也得喝一碗),即使贵如北海王元详、广阳王元嘉,都被他折腾得吃不消(“必致困乱”)。宗庙祭典时,皇帝总是让赵修和自己同乘一车。而且,赵修还获得了在皇家北苑华林园骑马的特权,从那里一直骑到禁内。

《魏书·咸阳王禧传》也把元禧谋反归因于“赵修专宠,王公罕得进见”。《魏书·恩倖传》:“(赵)修起自贱伍,暴致富贵,奢傲无礼,物情所疾。”所谓贱伍,就是最低等级的士兵(白衣左右)。何况赵修没有受过教育,“不闲书疏”,“不参文墨”,自然为内外朝臣所敌视。不过只要赵修跟皇帝在一起,别人再敌视也没有办法。到景明三年秋,赵修回乡葬父,他意识不到,这次与皇帝的短暂分离,是他告别荣华的开始。

不仅意识不到危险,而且他可能还误以为这是展示权势的大好时机。赵修家在赵郡房子县(今河北赞皇),他先把大宗物资如在洛阳制作的碑铭、石兽和石柱等,先送到房子去。赵修为亡父所制碑铭,是请高聪写的。《魏书·高聪传》:“赵修嬖幸,聪深朋附,及诏追赠修父,聪为碑文,出入同载,观视碑石。”赵修从洛阳出发时,一行丧车近百辆。路上所有花销,都从官出。《魏书·恩倖传》:

(赵)修之葬父也,百僚自王公以下无不吊祭,酒犊祭奠之具,填塞门街。于京师为制碑铭、石兽、石柱,皆发民车牛,传致本县。财用之费,悉自公家。凶吉车乘将百两,道路供给,亦皆出官。

恰好这时宣武帝要到邺城阅兵讲武。据《魏书·世宗纪》,景明三年九月丁巳(502年10月18日)“车驾行幸邺”,这是从洛阳出发的时间,二十天后,宣武帝在邺城以南“阅武”。赵修参与了这个过程。阅武结束,赵修要告别皇上,北上回乡了。可是宣武帝另有展示神射的计划,他要赵修陪他直到御射结束,赵修的行程因而拖延了一个月。这次御射在史书上又写作“马射”,御射的地点是“射宫”。十月庚子(502年11月30日),赵修和宣武帝乘同一辆车进入射宫,可是从东门进入时,车上的旒竿撞断了,后来这被视为赵修的不祥之兆。御射结束,赵修赶回赵郡。因担心赶不上早已确定的葬期,宣武帝允许他“驿赴窆期”,就是利用国家的高速驿传系统。同时,“左右求从及特遣者数十人”,即宣武帝所派遣,以及自愿要求跟随赵修回乡的御前侍卫,还有几十个人。据说回乡路上赵修做了很多坏事,全无葬父之悲戚,还聚众奸掠妇女。不过我猜,这些罪行都是扳倒赵修时临时拼凑的,未必属实。

前面提到的宣武帝黜落赵修的诏书,在列举赵修罪失后说:“法家耳目,并求宪网。”意思是,向他检举揭发赵修罪行的两个人,分别上书请求处理赵修。法家指御史中尉甄琛,职在司法监察,耳目指王显,虽然那时官廷尉少卿,但“仍在侍御”,为宫内第一御医,在宣武帝眼里还是耳目和左右。据《魏书·甄琛传》,甄琛是朝官中巴结赵修最卖力的三个人之一(另两个是李凭和高聪):“于时赵修盛宠,琛倾身事之。琛父凝为中散大夫,弟僧林为本州别驾,皆托修申达。”甄琛巴结赵修的实际好处,是为老父谋得一个中散大夫,为弟弟谋得本州别驾,其实都无职无权,图的不过是个虚名。甄琛表劾赵修,在宣武帝决意拿下赵修之后,是被动仓促的自救行为。真正撬动赵修的是王显。

王显跟赵修一样为宣武帝东宫旧人,同样在对六辅的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是和皇帝日常厮混在一起,极为亲密。王显跟赵修本来关系不错,但不知怎么发生了争执,王显竟暗暗起了敌忾之心。《魏书·恩倖传》:“初,王显祗附于修,后因忿阋,密伺其过,规陷戮之。”只是赵修自己全无觉察(“都不悛防”),还忙着回老家当孝子。就在赵修离开的这段时间,王显本人,以及他指挥下的左右侍从,开始在皇帝耳边灌输赵修的种种劣迹,所谓“因其在外,左右或讽纠其罪”。效果明显,即使宣武帝还没有决心抛弃他,也不如以前那么喜欢他了,即所谓“自其葬父还也,旧宠小薄”。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在景明四年春夏间,王显启动了最后一击,密表赵修罪行,包括回乡途中“淫乱不轨”,私匿民间所献玉印(玉印非人臣所宜有),违规扩建私宅,等等。《魏书·恩倖传》说“高肇、甄琛等构成其罪”,实际过程应该是,宣武帝认真对待王显的控告后,把尚书省长官高肇和御史台长官甄琛叫来,也许还有别人,问他们的看法,他们都支持王显。这样宣武帝只好下决心,也才有甄琛的正式表奏,及随后宣武帝的诏书。

高肇乐于除掉赵修容易理解,甄琛本来和赵修关系甚好,他为什么也积极参与“构成其罪”呢?《魏书·甄琛传》的解释是,他是为了自保。宣武帝亲政后提拔甄琛为御史中尉,在肃清诸王影响、整顿朝官秩序方面立下大功,但也因此结怨甚广。如今赵修倒台,一方面为了自保不得不痛下杀手,另一方面还有点恻隐疼惜。虽然宣武帝判决赵修“可鞭之一百,徙敦煌为兵”,但宣武帝还是存了一点旧情,他让尚书右丞元绍复核此案。据《北史·魏诸宗室传》,元绍是常山王拓跋遵的曾孙,“断决不避强御”,奉宣武帝诏命后,没有按照程序回报皇上,而是就地宣布立即执行前诏的判决。这也显示了朝臣中存在一种共识,不只是打他一顿远徙敦煌而已,那样他还有机会回来(年轻的皇上对他仍有不舍),所以必须尽快结束他的性命。

甄琛和王显一起“监决其罚”。据《魏书·恩倖传》,行刑官“先具问事有力者五人,更迭鞭之,占令必死”,先已定了当场打死的目标,于是找力气大的行刑者往死里打,怕行刑者力竭,让五人轮换着打。甄琛作为监刑者,眼见过去的好友如此遭罪,难免心下不忍。《魏书·甄琛传》:“及监决修鞭,犹相隐恻。”甄琛这一矛盾心情,传文有形象的描述。看着一鞭一鞭打得赵修皮开肉绽,甄琛故作轻松,向其他官员开玩笑道:“赵修小人,背如土牛,殊耐鞭杖。”这个态度也引起旁人反感,“有识以此非之”。御前侍卫出身的赵修胖大强壮,特别耐打。《魏书·恩倖传》:“(赵)修素肥壮,腰背博硕,堪忍楚毒,了不转动。”不可思议的是,一百鞭打完,赵修离死还远。于是行刑官、监刑官都不顾诏书所判的明确数字,硬是又加了二百鞭,所谓“旨决百鞭,其实三百”。三百鞭打完,赵修竟然还没有死。于是叫来驿传快马送他去敦煌,直奔洛阳城西门。赵修这时已上不了马,在马上也坐不住了,于是被捆绑在马鞍上,打马飞驰。赵修的母亲和妻子跟在后面,却说不上话。奄奄一息的赵修这样奔行八十里,终于一命呜呼。

随后展开的是对赵修余党的清查。甄琛在整赵修时表现再积极,也无法逃脱被清查。后来弹劾他的表奏,特别指出他与赵修勾结已久:“生则附其形势,死则就地排之,窃天之功以为己力,仰欺朝廷,俯罔百司,其为鄙诈,于兹甚矣。”表奏作者很可能是与甄琛结下私怨的邢峦,他受宣武帝之命主持对甄琛的审查,又与元详一起上奏审查结果。一番清理审查,“(赵修)所亲在内者悉令出禁”,“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甄琛、李凭“免归本郡”,另一个与赵修亲好的朝官高聪,因与高肇认了远亲(疏宗),也就是说,正牌出自勃海高氏的高聪愿意接纳高丽高肇为宗亲,高肇出面帮他脱困,所以高聪算是幸免了。

赵修之败,高肇也许发挥了顺水推舟的作用,但肯定不是主谋。那时他入洛不足两年,刚刚过了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适应期,应该还不至于冒险出击。但长远地看,赵修之死对于高肇来说有一个重大利好,那就是改变了后宫的力量平衡。于皇后的地位,固然与她的伯父于烈多次立功有关,也与赵修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现在于烈、赵修双双死去,虽然她父亲于劲继为领军,毕竟没有于烈那样的功劳地位,这一变化为宣武帝后宫后来的一系列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与此直接相关的一个变化,发生在赵修死后,就是《北史·后妃传》所记宣武皇后高氏以贵嫔身份进入皇宫。据“魏瑶光寺尼慈义墓志铭”,这位宣武皇后高氏就是高英,是高肇亡兄高偃的女儿。墓志说她“世宗景明四年纳为夫人,正始五年拜为皇后”。这些变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本书下一节的主题,这里且按下不表。

听说赵修被司法主官们刻意整死,宣武帝是不高兴的。他把主持案件核查的元绍叫来,发了一通火,元绍一番狡辩,最后不了了之。宣武帝不多追究,很可能是因为,这时原来赵修的那个座位,已经有人坐着了。这个人就是茹皓。茹皓在宣武帝即位之初就已进入亲信核心圈,但被赵修看出他的潜力,把他排挤出去。景明三年初冬,赵修在邺城告别宣武帝回乡葬父时,本在兖州阳平郡担任太守的茹皓跑来邺城朝见皇帝,就此留下,替代了赵修的角色。茹皓从景明三年底重归权力中心到正始元年(504)五月被赐死,享受权宠最多也就一年半,比赵修时间还短。《魏书》和《北史》记茹皓事,零碎混乱,大致上把茹皓之败归为高肇嫉妒,且主要是为了搞倒北海王元详。其实搞倒元详的一大动力可能来自于氏家族。《魏书·于忠传》记元详痛恨于氏,曾以死威胁于忠。后来元颢入洛,杀于劲之子于晖,应该是为其父元详报仇,见《魏书·外戚传》。

前面提到,当时和后世都存在把宣武帝的问题推给高肇的倾向,茹皓事也一样。高肇把从妹嫁给茹皓,显然是为了在内廷结一个盟友。但茹皓与元详走得太近,引起宣武帝警惕。对高肇来说,勾结茹皓的元详与他另一个从妹的不伦之恋,也会激发他极大的敌意,使他乐于协助宣武帝除掉元详和茹皓集团。这次权斗比赵修那一次更危险,牵涉更广,不过归根结底也只是狐狼之争而已,这里就不啰唆讲述了。

赵修也罢,茹皓也罢,似乎都没有把高肇视为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各自在权力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不一定是竞争的关系。但是无论如何,高肇的个人素质和风格还是很不一样,他没有如赵修、茹皓那样在极短时间内八面树敌,在长达十三四年的时间里从没有引发宣武帝的疑忌和疏远。

现在我们随着高肇的目光,越过权斗,把注意力转向宣武帝的后宫。因为,正是在那里发生的一切,把我们的主人公慈庆王钟儿再次卷入历史旋涡的中心。

⊙《魏书》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第3169—3170页。原文作十一月,从校勘记应作十二月,见第3184页。

⊙“汉之五侯”指汉成帝同一天封五个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时在河平二年六月乙亥(前27年7月17日)。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七南史三“恩倖传条”,方诗铭、周殿杰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05页。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第140——141页。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人家是一头好人[末世]萨巫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涟漪效应时星草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偷吻时星草原著小说未删减版  权色巅峰  冷艳校花华丽归来  偷吻时星草笔趣阁无防盗章  穿进权谋文后绑定了农场系统  五灵神卫  漂亮小狐狸被迫修罗场[无限]  咒灵操使,但小学生  嫁给一座荒芜城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末日浩劫:情与恨难抉  最佳位置吴少贵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火影之水白赖  我只想安静地当个魔法师  美食评论家  嫁给兄长的竹马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古代小清新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盘龙之史上最强  末世第十年扶华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